名人故居,一砖一瓦皆故事

2024-10-06 10:34   青岛信息港

一砖一瓦,一房一宅,在城市的故事里,新旧更迭如同四季轮转,名人故居是不可或缺的章节。

从历史深处走来,它们静静矗立,斑驳的墙面、古朴的院落,低语着往昔的岁月,连接起过去与现在。

在青岛,黄县路12号,作家老舍在此创作出《骆驼祥子》;莱阳路28号,诗人卞之琳想象着“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观象一路1号,文学伉俪萧军、萧红常在此眺望大港、湛山湾、海滨浴场……

透过那些饱经沧桑的窗棂回望,曾经的身影依然清晰而丰满。在这个国庆假期,不妨推开名人故居的大门,聆听这座城市风云际会的往事。

在青岛,众多的名人故居“扎堆”在西部老城区,坐落于山麓海畔,经受着岁月洗礼,记录下时光更迭。

青岛名人故居多位于老城区西部 王华 摄

一个时代的特殊坐标。

名人故居,见证了一段城市发展进程中重要的历史记忆。

1930年,国立山东大学在青岛设立,各路名人随之“应邀”纷至沓来,闻一多、老舍、梁实秋、沈从文等诸多文学大家执教山大,结缘青岛,在此觅得一处安谧、幽雅的住处。

也是这一年,由蔡元培等人倡导,在青岛创设中国海洋研究所并先行建设水族馆。此后,中国海滨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纷纷建于汇泉湾畔,张玺、童第周、束星北、丁西林等一大批著名科学家先后来到青岛,他们大多居住在小鱼山和前海一带,开始了难忘的青岛岁月。

由此,青岛成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文学、艺术、科学、教育等领域名人集聚之地。仅当时这批大师级的人物,就为青岛留下了20余处重点名人故居。

闻一多故居 王雷 摄

一砖一瓦都是故事。

一群性情中人,一段历史佳话,一座城市的记忆。在青岛,每一处名人故居都在穿行的岁月里留下故事——

关于创作。闻一多在青岛落脚的房子毗邻大海,推门可见海滩。夜晚,大海涨潮,轰鸣呜咽,闻一多不禁动容,停笔三年的他,在青写下了名噪诗坛的现代诗作《奇迹》。王统照在青岛居住生活了30年,在观海二路49号,他写成了气势磅礴的巨著《山雨》。阔别八年,洪深重返青岛,在福山路1号创作了电影剧本《劫后桃花》,这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正规的电影文学剧本。

关于爱情。沈从文在青岛迎来爱情的巅峰时刻,伴随着那句“乡下人,喝杯甜酒吧”,张兆和来到青岛,从此,在福山路3号阁楼前凭栏观海的,不再只有沈从文一人。1934年,萧红、萧军来了,青岛给了他们家的感觉,一段传奇爱情在这里最为耀眼。

关于友情。梁实秋好客,杨振声、闻一多等人都是鱼山路33号的常客,胡适自北京来青,住在距梁家不远处的金口路一号,也几次至此做客。赵太侔和太太俞珊也是热心肠,喜欢招呼朋友到家中坐坐,在龙江路7号,时常可以看到文人学者们“坐而论道”的身影。

在漫长的岁月和匆匆的脚步中,名人故居虽饱经风雨却历久弥新,深深吸引着后来的人们。

目前,青岛已面向社会开放6处名人故居,分别是:康有为故居、老舍故居、张玺故居、李四光故居、周叔迦故居、郭沫若故居。

游客在老舍故居(骆驼祥子博物馆)内参观

穿越时空的拜访,课本里的人物、故事活了。

走进名人故居,仿佛穿越了时空,人们可以“身临其境”地感知这些耳熟能详、仰慕已久的巨匠们的生平。

走进老舍故居,不仅可以感受到浓浓的文学气息,还能意外地发现一些传统兵器,这与老舍作为文学巨匠的身份似乎有些不符。鲜为人知的是,老舍居住青岛时,每天早上坚持打拳习武,寒暑无间,掌握了拳术、剑术、棍术和内功等多项武术技能。

伫立在康有为故居门前,你仿佛看见他正在为青岛写下“碧海青天,不寒不暑;绿树红瓦,可舟可车”的情形。

当年的闻一多和梁实秋,经常在金口一路附近观山望海,讨论学术、诗歌。在这条去往大学教室的必经之路上,你仿佛能听到两位学者爽朗的谈笑声。

康有为故居外观

寻找精神的图谱,那些闪闪发光的印记引发情感共鸣。

有网友说,“参观名人故居时,我们的考点是他们波澜壮阔的人生”。名人故居犹如一张宝贵的精神旅游图,沿途观之,一景一物都是名人大家沉浮人生的最好见证,让人体会着、思考着、共鸣着。

比如,懂得何为专注。在青时,闻一多感慨于中国文学虽内容丰富,但研究方法落后。于是,他重新整理、研究《诗经》,埋头苦读、废寝忘食,所住的房间里堆满了参考书,来访者甚至无处下脚。

又如,学会处变从容。在青岛家中,当杨振声听闻好友徐志摩遭遇空难的噩耗时,强忍悲痛,写下悼文《与志摩最后的一别》,回忆两人的交往,寄托哀思。

郭沫若故居外观

提升城市的辨识度,少不了名人故居这串文化“密钥”。

名人故居,反映地域环境特色、展示建筑景观风貌、记录人文历史演变,是市民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的重要来源。

青岛的名人故居,散布于青岛湾、汇泉湾和太平湾“三湾”海岸,这里山、海、湾、城交融一体,勾勒着独特的城市风貌;它们大都兴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或是风格各异的欧式小楼,或是中西合璧的街市里院,体现着多元的建筑美学;它们的主人来自文学、教育、科学等不同领域,在青岛讲学、创作、研究,为城市注入了浓浓的人文情怀,积淀着历史文化名城的内蕴。

“给岁月以文明,给时光以生命”,这句箴言用在名人故居上恰如其分。在故居游日渐火热的当下,名人故居该怎样更好地打开?

勾起怀想,原汁原味才有嚼头。

名人故居集历史、地理、人文之大成,建筑是骨架,文化是灵魂。要有效保护和利用,每一座故居都需要特殊的“气场”,为到访者营造一个抽离于当下空间和一次与名人跨时空对话的氛围。这就需要尊重其独特性、留住其历史感、延续其时代气息。

比如,青岛对故居的修复标准十分“严苛”,都会比对老照片、历史记载、后人回忆,认真考据,谨慎施工。在老舍故居内展示的衣物、眼镜、印谱、钢笔、小古玩等,都来自老舍子女的捐赠。

老舍故居(骆驼祥子博物馆)内的展示品多为其子女捐赠

串珠成链,大时空里做大文章。

对“名人故居”文旅资源的挖掘,应该在一个更大的时空范围内统筹规划,以实现“名人效应”的最大化。一方面,可以开辟名人故居旅游专线,将分散的名人故居串成线、连成片,打造独具特色的人文旅游目的地。此前青岛举办的“跟着名人游青岛”,就成功推出3条文旅线路,串起50多处名人故居、100多处老街老景。

另一方面,因地制宜导入新业态和适配的商业元素,找到开发和利用故居的新路径。比如,周叔迦故居被打造成“周叔迦主题书店”与民宿开放,郭沫若故居作为以展览与休闲为主的“郭沫若书房”对外经营。

话剧《寻找老舍先生》在骆驼祥子博物馆及黄县路街区上演

学会“吆喝”,更好放大名人效应。

历史名人赋能现代城市。当前,开发和利用名人文化资源,已成为众多城市发展旅游经济的重要举措。

有的利用名人诞辰等纪念日契机,策划举办各级各类名人故居文化学术研讨会、主题展览等。有的通过文创产品、文艺作品、文旅名片等形式,将名人文化效应转化为实际的经济价值。比如,青岛首部街区沉浸式话剧《寻找老舍先生》,将剧情与老舍故居以及街区整体环境巧妙融合,带给游客沉浸式体验,成为大家打卡青岛老城的一个流量入口。

穿越历史的烟云,轻拂岁月的尘埃。越来越多的名人故居,正在向越来越多慕名而来的人们,讲述着如烟的往昔、现代的故事。

来源:观海新闻 编辑:高齐 责任编辑:张致之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