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说|蔡风虎:小现象大教育

  “教育无小事”是很多人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但大多数人只关注了教育的“大”,而忽视了教育里的“小”。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小的细节和变化很容易被家长和老师忽视,但当小现象转化为大问题后,就会出现无法把控的尴尬局面。所以,作为家长和老师,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发生的小现象,并由此放大它的教育功能,在防微杜渐的同时,培养孩子向上、向美、向善的品格。

  立德立品不能漠视不管。“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品德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根本。孩子在培养的过程中要把道德的培养放在首位,而道德的培养不是来源于一朝一夕,而是得益于持久的教育引导和不断矫正。我们要不断地从孩子的言行举止中去洞察他的品格缺陷,并及时地予以纠正和教育,让孩子在儿童时期就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我们不要期待“树大自然直”这种愚昧的育人方式,还是要在“抓小、抓早”上下功夫。

  一个爱占小便宜,贪图私利的孩子难以胸怀大志,成就一番事业;一个爱戳七挠八,惹是生非的孩子难以稳重大气,拥有一群狐朋狗友可能是他最终的结局;一个满口脏话,口吐芬芳的孩子难以成为一个谦谦君子,“愤青”也许是他将来的代名词;一个随意拿走别人东西,喜欢“顺手牵羊”的孩子将难以抵制各种物质诱惑,未来的路走向何方将是个最大的担忧。所以,当我们发现孩子出现有违道德的问题时,要及时介入教育,不让小问题演变成大毛病,当这些问题和毛病固化为一种品行后,我们将难以纠正。我们要把“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作为培育孩子道德品质的基本要求,从小处着手,向大处教育,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

  学会做人不能逾越雷池。“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思想所强调的做人准则,其中,“仁”是最主要的前提,“仁”的核心内涵就是“爱人”,他强调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尊重和友善,所以,在教育孩子做人的问题上有一条不可触及的底线,那就是必须要尊重自己的父母。一个对自己父母都能指手画脚,出言不逊的孩子,长大之后想着做到“知廉耻、懂孝悌”是很难的。

  在教育孩子做人的过程中,要做到“管”“爱”有度。如果错把溺爱当真爱,过分纵容孩子的“大脾气”,没能在孩子幼儿时期建立起尊重父母的意识,这无疑是在给自己“埋雷”。在家长无底线、无原则的长期隐忍下,孩子的错误行为会进一步蔓延,当他习以为常的行为让你无法承受时,这颗“雷”就会爆炸——因为你现在想去纠正他了。想去颠覆一个根深蒂固的意识是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因为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所以,面对强烈的矛盾冲突,习惯于妥协的家长几乎是无计可施,只能是烦恼丛生。为此,家长在第一次面对孩子的不尊重时,就要选择正面的教育引导,明确告知孩子与父母沟通的语气和行为要出于本能的尊重,而不是大声的咆哮和无端的指责。我们只有在幼儿时期给孩子种下尊重的种子,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看到静待花开。

  养成习惯不能纵容迁就。养成一个好习惯可能要费很大的精力和周折,但形成一个坏习惯往往在不经意间就能慢慢养成,因为好习惯要受很多规矩的约束,多少会限制了孩子的自由和任性,而坏习惯更多的是一种随性和放纵,能给人一种短暂的幸福感和自在感,所以,要想养成好习惯不容易,家长和老师在这方面负有艰巨的使命和责任,不可有丝毫的懈怠,要在常抓常改中保持耐心和定力。另外,家长和老师要在培养孩子习惯的过程中切实起到榜样和引领的作用,不要说一套做一套,否则就会出现孩子好的不学,孬的不落的问题。

  当前,电子产品铺天盖地,各类游戏、抖音、小红书等视频作品吸引了众多孩子的眼球,很多孩子深入其中无法自拔,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最初的放纵主要来源于家长,“把手机当作哄孩子的玩具是个最大的错误,把默许再玩五分钟当成一种常态是最大的放纵”。当孩子沉迷于手机时,我们已悔不当初,这就是纵容迁就带给我们的痛苦。我们在发现孩子出现不良习惯时,应当当断即断,果断采取措施,明确规矩和要求,把不良习惯制止在萌芽状态,不让问题进一步延续或放大,那孩子未来的发展就不会出大问题。

  “泰山不嫌细土,故成其大;大海不择小流,故成其深”。小与大是对一个变量的两种表达,我们要学会小中见大,大中看小,万不可将小现象拖成大问题,更不可将大问题看成小现象,而是要用教育的视角和眼光去看待孩子的成长,助其成人成才。

  (作者:蔡风虎,安丘市青云山小学党总支书记。中小学高级教师,潍坊市铸魂育人先进个人,安丘市劳动模范,安丘市立德树人标兵,多次荣获教研成果奖和创新成果奖,出版专著《在自主教育中发展》)

责编:魏 静
审签:于明效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