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区法治故事 | 科技赋能流浪乞讨救助 破解民生难题
2024-12-11 14:17 海报新闻
编者按:法律,既是国家机器的有序运行,也是人间烟火中的温情守护。大众网·海报新闻联合东营区司法局,特别策划《东营区法治故事》系列专题报道,全方位展现东营区法治领域的诸多真实案例。共同见证司法公正,体验法治温度,学习法律知识,一同助力东营区法治建设不断前行。
大众网记者 王丽臻 杨昕怡 东营报道
“从去年这台机器安装以来,已经救助了50多名流浪人员了。”东营区救助管理站站长王超金介绍道。
去年以来,在东营市汽车总站内咨询服务台旁,悄然多了一台造型酷似自动售货机的新设备,引得不少过往旅客侧目。可凑近一瞧,内里却暗藏玄机——屏幕上,一个醒目的绿色呼救按钮格外引人注目。原来,这是东营区自主研发的智能救助投放柜,专为流浪乞讨人员打造。那些身处困境的人们一旦按下呼叫按钮,便能即刻与后台工作人员对话,随即,工作人员会远程操作,精准投放食物、饮用水,送去一份份暖心关怀。
这一独具匠心的设备,正是东营区全力破解流浪乞讨救助难题、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的生动缩影。作为中心城区,近年来,东营区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特殊群体管理的挑战:部分身体残疾、智力障碍的流浪乞讨人员散落于商业集中区、过街天桥、学校、医院等人流密集处,动态监管难、救助成本高,考验着基层治理智慧。
为实现对流浪乞讨人员的全方位帮扶,确保救助无遗漏、关怀无死角,真正做到“一个都不掉队”,东营区秉持问题导向,紧扣“自愿受助、无偿救助”的兜底原则,打出一套漂亮的“组合拳”,涵盖制度构建、科技赋能、分类施策三招,全力推动救助工作朝着规范化、信息化、精准化大步迈进。
制度构建是筑牢救助体系的“基石”。东营区迅速组建多部门联动的“集团军”:民政、公安、卫生、城管等职能部门多次碰头,3次联席会议、6次调度会议密集召开,既精准研判救助中的复杂状况,又重拳打击借乞讨之名行违法犯罪之事;联合救助队应势而生,“寒冬送温暖”“夏季送清凉”等专项行动马不停蹄开展6次,千余份救助物资精准发放,档案管理井然有序。地面巡查也织密“防护网”,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救助体系高效运转,地毯式集中巡查18次、车辆巡查43次,车站、商场等重点地段一个不落。专业救护更是不可或缺,与东营市润康医院携手,15人次流浪人员在此得到专业医疗照护,生命健康有了“医”靠。
科技赋能为救助工作插上“翅膀”。身份查明不再无计可施,借助DNA采集比对、人像识别,10人找回身份;寻亲之路借力互联网,全国救助寻亲网、头条寻亲成“团圆使者”,助力10人阖家相聚;“金民工程”信息系统大显身手,易走失人员信息入库,5人次信息全网共享,源头治理精准高效。而智能救助投放柜更是惊艳全场,一键求助、快速响应、实时定位,完成智能救助30人次,大幅提升救助效率,这项创新成果还斩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入选全省数字化转型优秀成果,实力出圈。
分类施策则让救助直击“靶点”。安置救助打造坚实“避风港”,东营区社会福利院、润康医院担纲主阵地,汽车总站化身临时安置点,11人就地落户福利院,安享特困待遇;强制执行彰显法治刚性,面对不配合或疑似精神障碍患者,执法部门联合精神卫生专家果断出手;协助返乡传递温暖乡情,跨越大半个中国,护送30余人次返乡与家人团聚。
一番深耕细作,收获硕果满枝。流浪乞讨人员的寒冬被温情驱散,辖区400余名流浪人员得到及时救助;科技助力让救助从“粗放”迈向“精准”,服务渠道不断拓宽;街头巷尾那些流浪身影渐少,城市文明形象愈发闪亮,基层治理与文明创建同频共振、相得益彰。东营区这一创新救助模式,正以民生温度丈量城市治理精度,让每一位流浪人员都被温柔以待,也为社会治理递交一份可圈可点的“东营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