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潍坊青州市多维度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纪实
2024-11-06 15:03 大众网
大众网记者 王雪艺 通讯员 刘刚 张德聪 潍坊报道
基层安,则国家安。“基层是防灾减灾救灾的第一线,强化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对于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连日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意见》下发后,山东潍坊青州市依托无人机数据、物联网、GIS、三维建模、BI等技术,建立多终端、多层次、多方位的指挥中心监管平台,通过综合监管、多维发力,对安全问题隐患坚持预防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不断淬炼基层应急管理五大能力,有效夯实基层应急管理“第一道防线”。
抓“智理”强“监管”,打造指挥中心向心力
“唯有突出智慧管理、强化技防监管、挖掘特色优势,应急指挥才能更高效、预防措施才能更精准、多点发力才能更完善。”据该市应急管理局领导介绍,近年来,他们先后投资650余万元新建700余平米的省一级标准应急指挥中心,构建跨部门、跨层级的应急智慧化监管网络,实现了信息汇聚、应急指挥、应急救援、应急报告等一网通办功能。同步13个镇街区智慧监管数据,纳入监管网络,筛选6个风险防控重点镇街,融合数据云平台、物联网智能感知设备等设施,形成了“指挥中心+”的信息化监管新格局。同时,投资400万元建立“森林防火高空瞭望监管系统”并同步到应急指挥中心,在高空瞭望监控基础上,增设50个森林防火红外烟感报警探头,实现了西南部山区重点林区和景区全覆盖。投资119.1万元实施“蓄水上山”工程,在全市配发197部卫星电话,其中152部配发至各山洪村,切实保障了“三断”极端情况下通信畅通。此外,他们还按照成熟一个、接入一个的原则,协调重点镇街区按照辖区企业单位特点,推进智慧应急指挥系统建设,逐步接入应急指挥中心。据数据显示,目前该市王府街道将147家企业、2800余家九小场所、5个加油站、9处森林防火重点部位录入应急智慧化监管云平台;益都、云门山街道通过物联网设备,运用报警装置与千家万户商铺实时连线,建成信息统计、火情预警、日常监督一体化的九小场所智慧监管系统;高柳、东夏镇将539家重点企业的重点部位、重点风险点接入监控,探索推行“非现场”执法。
抓“预案”强“演练”,提升智慧救援战斗力
“救得再成功,不如不发生。”为把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做实做到位,切实将各种风险隐患发现得早、处置得快、解决得好,该市印发《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一般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方案》,修订自然灾害类、事故灾难类等33个专项应急预案,形成了由总体预案、专项预案、部门预案和基层预案组成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并接入应急预案到以地理环境信息、虚拟现实、物联网、三维可视化等技术手段为基础的应急指挥中心系统,有效推动了预警、预案、响应、指挥、处置“五位一体”大指挥体系建设。同时,依托应急指挥中心系统、无人机及专业救援力量,每月组织开展无人机驾驶、水上救援、火灾扑救等实战演练,并通过应急指挥中心向演练单位下达模拟演练脚本、演练指令等方式,推动应急演练制度化、常态化。今年以来,他们先后开展政府层面应急演练59次,累计参演部门达21个,参演人员4700余人次,拉动队伍163支。在此基础上,该市还完成7台370Mhz应急窄带通讯基站建设任务,采购2架新型无人机、背负式自组网通讯基站和移动通讯指挥车,实现了370MHz窄带通信网络、卫星通信网络和应急指挥信息网络深度融合,各支队伍依托370MHz窄带通信先后开展应急救援等任务63次,打通了应急指挥中心与救援现场“最后一公里”。
抓“防灾”强“减灾”,增强科学救灾凝聚力
“应急管理的基础在预防。唯有强化基层的应急基础和力量,才能确保在灾害初期迅速、有效地进行应对,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为此,该市将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调查评估系统接入到应急指挥中心,组织动员30个部门单位和4000余户家庭共同参与,调查承灾体539个、采集历史灾害数据720条,充分发挥了第一现场“哨兵”的作用。强化信息预警,由信息员直接将预警信息上传市指挥中心,综合运用灾害信息员在线学习平台、应急信息员管理系统,实施灾害信息员与气象信息员“两员合一”,推动灾害信息员队伍职能和责任落实。同时,建设专业地震台站2处,建有国家级水准观测站1处、省级流动地磁观测点2处、流动重力观测点2处,设置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基本站2处、一般站13处,设有地震宏观观测员25人、地质灾害隐患群测群防员11人、市镇村三级灾害信息员2131人,并结合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动员全市群众参与,形成了以专业监测台站为主、群众性观测点为辅、专群结合的监测预报体系,共接到异常现象报告3次,均得到及时处理。此外,他们还组织发改、消防、公安、应急、卫健、交通、民政等应急资源储备和管理部门,依托救灾物资保障管理系统,完成应急专家、应急队伍、应急物资、救援装备等200余类减灾救灾资源数据汇聚。规划建设应急避难场所39处,设立市级救灾物资储备库1处、镇级救灾物资代储点4处,储备关键物资2.76万件,并将减灾数据接入应急指挥中心,构建成“防灾减灾抗灾救灾”大数据库和应急资源“一张图”,实现了减灾指挥数据信息实时展现、精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