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山东修长城 济南六旬文物修复师为齐长城“把脉问诊”
2024-12-23 17:18 济南报业全媒体
长城,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其中,始建于春秋时期的齐长城,历经2600余年风雨洗礼,依然屹立在齐鲁大地,被誉为“长城之父”。在齐长城的起点——济南市长清区,有一名年过六旬的文物修复师,连续12年为长城“把脉问诊”。房立民,与文物打交道30余年,自掏腰包数百万元研发无机纤维文物保护材料,让齐长城焕发新生。
自费数百万元研发新材料 为齐长城披上“盔甲”
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而对于房立民来说,不修长城非好汉。2012年,齐长城大面积修复工作启动,从济南到青岛,他参与了80%的重点段修复。作为年代最为久远的长城,齐长城损坏比较严重,有些地方已经消失殆尽,这给修复工作带来了不少难题。
要想治病,需先找到病根。有着“文物界中医”之称的房立民,开始给长城“把脉”。“齐长城的构造,分为土筑、石砌、土石混筑、石崖山险四种,土筑占了绝大部分。”他娓娓道来,由于没有太多的考古依据,他只能边研究土筑方式,边和设计单位沟通,制定修复方案。土筑的修复难点在于断面,生长的杂草和灌木覆盖了原本的构造方式,如果用土回填的话,容易风化和水土流失,不是长久之计。
修复齐长城,不能用有机化学材料,否则适得其反,反而会产生破坏。以当时的技术手段,房立民始终找不出合适的修复方式。没有条件,就自己创造条件。他组建团队,花费数百万元,利用固体废弃物研发无机材料,不到一年的时间,高强无机纤维文物保护材料问世。这种材料纯天然无机融合,可模拟复原长城本身特征,同时强度高、耐老化、不褪色。这种材料犹如一方“良药”,让古老的齐长城逐渐“活”过来。
“这就是用保护材料修复的断面,已经10多年了,依然坚固,而且没有掉渣掉色的迹象。”房立民站在齐长城源头断面前,用手抚摸着墙壁,真正的断面在里面包裹着,外面这一层相当于“盔甲”。当初他们在断面周围搭了架子,用保护材料一比一复原了断面的真实构造,不管是从肌理上还是视觉上,都接近于齐长城本来的土筑效果。
一个修复段需跑上万次 20多天穿坏一双登山鞋
自打修长城起,翻山越岭就成了房立民的日常。齐长城多建于起伏连绵的泰沂山脉之中,海拔普遍在200米至400米之间,人迹罕至,道路不通。每次上山,他和队员们都全副武装,手拿木棍。“木棍有两个作用,一是可以当拐杖,防止滑倒,二是用来拨开杂草,驱赶毒蛇。”他回忆道,在山里遇上蛇,那是经常的事,好多都是毒蛇,用木棍开路,蛇就会吓跑,打草惊蛇这个词,就是这么来的。
为长城“看病”的12年中,除了春节,房立民几乎没有休息过。有时一天在山中待10多个小时,饿了就泡方便面,吃面包,累了就在山坡上坐着休息,滑倒擦伤更是家常便饭。一开始缺乏爬山经验,没有绑住裤腿,有些虫子从裤脚爬到了身上,叮得满腿是包。由于山路崎岖和文物保护的要求,他们无法使用任何机械,修复需要的材料和食物等生活物资,只能手拉肩扛地往山上背,两个人就要抬100多斤重的东西。在齐长城黄岛段,光爬山就要1个多小时,全程30多公里,20多天就要换一双登山鞋。
对于房立民来说,最难熬的莫过于冬季的低温和刺骨的寒风。2022年12月,长清山中的气温低至-17℃在修复过程中,双手被冻得麻木干瘪,甚至出现了冻疮。“干活的时候,身上还不能穿太厚,不然动作受限。”他告诉记者,由于工作量大,即便天气寒冷,身上也容易出汗,棉衣就得脱了。完成一个重点修复段的工作,少说也得跑几百次,多的时候需要跑上万次。
修复大型长城遗址数十处 足迹遍布省内多个地市
十多年下来,从长清、诸城,再到沂源、黄岛等地,房立民修复保护了大型齐长城遗址数十处,小型的数百处,小的修修补补更是不计其数。“在修复过程中,先用毛刷把每条缝隙中的尘土等杂物清理干净,然后用有机材料进行补缝。看着简单,其实非常考验耐心和技术,要尽最大可能还原土筑的肌理。”他说道,如果遇到石砌构造,他们会用老石头和老工艺进行干砌修复,不用沙子水泥。
站在齐长城源头向东望去,矗立着齐长城主题雕塑标志,巍峨挺拔,造型为由齐国货币刀币组成的一个“齐”字,寓意为齐长城的源头。这处雕塑,由房立民设计制作,是齐长城源头保护与展示工程的一部分,也是省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在他看来,修复齐长城既是保护,又是展示利用,其中包含了很多文化符号,“这里是古时候齐国和鲁国的分界线,用当时的钱币作为标志物,也具有山东历史文化特色。”
在齐长城脚下长大的房立民,对这片古老的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自1993年起,他便投身于文物保护的事业,通过不懈地阅读和学习,积累了丰富的相关知识。这些知识,如同他手中的工具,被巧妙地运用在修复长城的工作中。“保护长城不仅是我的责任,更是我的荣耀。”他的目光坚定而充满敬意,不仅是齐长城,以后还要修复明长城。
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文物的热爱,已经成为房立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这份责任和荣耀已经传承到了下一代。他的儿子也加入文物保护的行列,这不仅是对父辈事业的继承,更是对文化遗产保护精神的延续。济南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