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深读|“大梁”一起扛,为高质量发展“打样”

2025-01-21 07:06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贵是贵点,但很专业,轻便好用。”“一只手轻松拎起,科技范儿十足。”这是泰山体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卞青峰委员近日在北京的一场家用产品推介会上听到的用户反馈。2024年,泰山体育生产的自行车热卖,引领骑行新风尚。终端需求带动有效供给,公司年产12万辆超轻型高档碳纤维自行车的新生产线满负荷运转,订单排到了今年年底。

  如何定义刚刚过去的2024年,卞青峰给出的关键词是“忙碌+收获”,他的回答也成为一个大省2024年发展印记的一部分。

  一年一度的省两会拉开帷幕,卞青峰再次来到熟悉的会场,现场感受热度最高的一个话题,就是“走在前、挑大梁”。

  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山东视察,赋予山东“走在前、挑大梁”的重大使命。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经济大省要勇挑大梁”。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2024年的山东,“走在前”的步伐格外坚定,“挑大梁”的担当更加彰显。

  省政府工作报告亮出了2024年经济发展成绩单: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86万亿元、增长5.7%,增速高于全国0.7个百分点,工业、投资、消费等主要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顺利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全省经济运行稳健向好、进中提质。

  代表委员表示,鼓舞人心的数字背后,是干字当头、迎难而上的坚韧与拼搏。正如政府工作报告所指出,一年来的历程极不平凡,成绩殊为不易。

  “2024年山东走出一条经济上扬曲线,扬起的不仅是指标和数据,更是底气和信心。”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长英委员说,事实证明,全省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踏实干、加油干,就能干出好成绩强信心。

  挑起大梁,“压舱石”稳不稳很关键。

  工业是山东的“拿手好戏”,被赋予“压舱石”的地位。事实也的确如此。2024年,第二产业对GDP增速的贡献度最高,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3%,高于全国2.5个百分点,在经济大省中名列前茅。

  走进北京汽车制造厂有限公司德州分公司生产车间,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四大工艺,90%实现自动化。“过去每条产线都要上百人,现在机器人全包圆儿了。”公司技术管理部部长、科技成果转化站站长陈艳明代表说,机器人自动焊接车身,焊点合格率可以控制在99.5%以上,机器人自动涂胶,不仅100%合格,还能保证一致性。

  这个车间只是山东产业加快高端化、智能化转型的一个缩影。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4年,山东新增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3个。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235个、居全国首位。山东数字经济规模占比超过49%,撑起“半壁江山”。

  挑起大梁,看体量大小,更看成色如何。

  给车充电还能挣钱?对新能源车主们来说,这是件新鲜事,但对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济南供电公司总经理任志刚代表来说,却是2024年实打实的工作。

  在位于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的车网互动充换电示范站,V2G充电桩与电网进行双向充放电,车辆在电网高峰时段放电1千瓦时,可以换取低谷时段免费充电2千瓦时。示范站是国内首座全要素绿色低碳车网互动充换电示范站,也是目前全国有序充电调节能力最大、全省V2G放电能力最大的充电站。

  “路上奔跑的新能源车好比一个个‘移动充电宝’,在示范站既能充电、也能放电,充电成本降低了,电网调峰资源增加了,车主、电网都受益。”任志刚说,2025年企业将系统布局“源网荷储智数”重大技术攻关成果和科技示范项目,打造国网新型电力系统示范标杆。

  煤炭消费第一大省,对于能源转型的渴望有多迫切?这两年,加快能源转型,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山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山东新能源发展讲究因地制宜、一体推进,沿海核电、海上风电、储能、地热供暖等都很有山东特色,特别是去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累计装机历史性超过煤电,绿色低碳转型实现重大突破。”李长英说。

  加快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山东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可能。“到2025年底,新能源汽车产量计划突破百万辆大关,表明山东做大做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信心和决心,也鼓舞带动了我们汽车企业发展的信心。”陈艳明说,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盯紧企业需求强创新,以仰望星空的精神将科技创新“置顶”。

  挑起大梁,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

  到济南参会前,泰安市岳洋农作物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薛丽娜代表又去地里看了看。虽说是农闲,可薛丽娜对土地有感情,对育种更痴迷。大学毕业后扎根农村15年,她带领合作社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展新品种试验推广,培育出拥有自主产权的小麦新品系。

  小麦要高产,七分种、三分管。去年,合作社购进高性能播种机,一面提高播种质量,一面应用宽幅精播、“一喷三防”等技术加强田间管理,小麦平均亩产1300斤以上。“这几年,山东各地高标准农田越来越多,粮食连年丰收,去年又创新高,真不容易。”薛丽娜说。

  土里刨“金”,让薛丽娜对未来充满信心。广袤天地,还有无数“薛丽娜们”在辛勤耕耘、期待收获。2024年,山东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肉筐子、鱼篓子满当当,粮油、果蔬、肉类、水产品加工能力均居全国首位。

  市场难,赚钱难。过去一年里,山东企业普遍感受到了全球需求收缩带来的巨大压力。作为开放大省,山东早已嵌入全国大市场乃至全球经济版图,受到影响在所难免。但是,压力越大,“解压”动力愈强。

  “要活下去,不‘内卷’,就要想办法。”去年下半年,山东华邦农牧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葛永超委员果断决定:走出去,找市场。

  以前,华邦也拿出一部分设备出口,只占销售额的十分之一。为了扩大出口,葛永超首先聘请了一位非常有经验的外贸经理,组建起一支专业团队。此外,他还积极与国际贸易交易平台合作,吸引更多客户。一有时间,他就去泰国、马来西亚、沙特阿拉伯等国家参加展会、寻找伙伴。

  事实上,过去多年里,山东企业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蹚出了山东发展的广阔天地。“走出去,视野开阔思路多。”葛永超自信地说,“虽然我们的养鸡设备能自动喂料、清粪,还不能自动抓鸡、出鸡,但这正是努力方向,我们力争实现养殖全链条自动化,为企业赢得竞争主动。”

  山一程,水一程。这一年里,山东无数像葛永超一样的“拼命三郎”,奔波在拜访客户的路上,埋头在科研创新的实验室里,忙碌在育种育苗的大棚里,共同绘就了奋斗实景图。

  “大梁”一起扛,人人都是主角。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十五五”规划布局的节点,山东干字当头、奋勇争先、事争一流,为高质量发展“打样”。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记者 李子路 毛鑫鑫 戴岳)  

  

责编:巩小龙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