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加快打造高质量发展“绿色引擎”|走进现场看项目②
2024-11-20 20:56 威海新闻网
起重1500吨的龙门吊、数十米长的厚重钢板、直径9米的单桩筒节……日前,来到乳山港畔的海力大兆瓦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基地项目建设现场,一个个“庞然大物”随处可见。从这里“走”出的塔筒、单桩等,都是海上风电产业不可或缺的重要装备。
作为集齐“核风光储”新能源类型的地级市,新能源产业正在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最新统计数字显示,目前,全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540.96万千瓦,装机占比达到63.8%。随着新能源装机占比的不断提升,着眼于打造新能源产业集群这一目标,我市沿上下游产业链条引进一批行业领先、效益可观、科技水平高的装备制造项目,加快相关产业布局,打造高质量发展“绿色引擎”。
以风电产业为例,看似简简单单的一根单桩,却蕴含着新质生产力。在海力项目里,生产一根风电用单桩产品,不仅需要切割、卷圆、焊接、组对、质检、喷涂等十几道工序,耗时更是多达35天,而从这里量产的单桩产品,已经成为国内同行业长度最长、重量最重的产品,能够用于50米—70米的海域。
产品的“硬核”实力,叠加2小时装船出发的区位条件,让这里从投产一开始就备受行业青睐。从今年3月首台风机单桩下线算起,项目已收到120根单桩以及配套套笼的订单,预计全年产值可达12亿元。随着二期、三期的建设,该项目还将生产导管架、模块化升压站等各类设备,全面达产后,年产值预计达到40亿元。
着力培育链条长、品种全、辐射广的新能源装备产业集群,我市打造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基地,引进各类风电装备制造业项目36个,初步形成涵盖主机、海缆、单桩、塔筒等在内的全产业链条。
石岛湾畔,海风习习。在朗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加工车间智能化升级改造项目现场,120多米长的风机叶片即将“走”下生产线,并借助“生产+运输”一体化的优势“就近”出海。
朗盛新能源自主研发的高精度复合材料模具产品,能够满足国内外对于大型化、高精度风电叶片模具产品的市场需求。目前,项目已累计下线叶片125支,交付60支。8条风电叶片生产线和1条模具生产线建成投用,这里将打造集生产、安装、运维、中转于一体的海上风电母港综合体,全部投产后实现年销售收入28亿元。
从直观的新能源装备产业,到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电池等更广阔的领域,一个个项目的建设投产,更多“绿色动力”正在我市落地。
围绕光伏发电、储能技术和电动汽车充电技术等核心产业链,年初刚刚开工的泓淋电力新能源产业园项目已进入安装试生产阶段,第一条生产线于10月底建成投产。
“项目总建筑面积约22万平方米,一期建设11.5万平方米,主要做新能源汽车和光储充两个领域的线缆和组件。”威海市泓淋电力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事业部总经理贾海峰介绍,项目攻克车内硅胶高压线耐电池液性能瓶颈及XLPO高压线150℃高温环境下稳定性“卡脖子”难题,一批前沿技术产品性能指标国际领先。
发展的带动力不止于此。打造新能源领域智能典范工厂,该项目深入融合应用各类数智化管理系统,实现全流程数据无缝交互和智能协同,生产效率是以往的2倍。产业园二期工程将于2026年开工,2028年整个项目全部投产。届时,预计年可实现产值50亿元,打造国内一流的“新能源汽车和光储充”线缆及组件绿色低碳生产基地。
全球碳中和趋势下,电化学储能正在加速发展。抓住这一产业风口,我市通过项目的建设落地,竞逐新的发展赛道。
在汉行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钠离子电池全产业链项目现场,钠电正极材料生产车间已经完成主体施工,进入设备安装调试阶段。“通过与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科研院校的合作,我们攻克了普鲁士蓝钠电正极材料制备和加工的关键技术。”项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钠元素的储量丰富,相较于锂电池,钠电池价格更低、性能优越,而且更加安全环保,在电动汽车、大型储能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场景。
据了解,该项目将新增27条钠电正极材料生产线和4条电解液生产线,在一期项目达产后,还将接续推进二期、三期项目建设。全部达产后,年可生产钠电正极材料14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70亿元。(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匙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