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网评员 初宝瑞
我国现有盐碱地面积约15亿亩,其中适宜种植粮食的约5亿亩。山东省共有盐碱地889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7.9%,其中多以滨海盐碱地为主,占全部盐碱地的78.6%。开发利用盐碱地等非传统耕地资源,对于有效补充耕地后备资源、最大限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滨州作为盐碱地改良的探索者、攻坚者,必须坚决扛起粮食安全重任,充分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答好“盐碱地农业之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要坚持高位统筹,强化规划引领。结合第三次土壤普查,摸清全省盐碱地资源的程度、类型、分布、数量以及修复与利用潜力等情况,形成全面准确的盐碱地综合利用底图底数。立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要求,省级层面研究制定总体规划和专项实施方案,明确盐碱地开发利用的思路目标、布局进度和任务举措。建立健全全市统筹的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工作机制,统筹政策措施,加强协调调度,压实各方责任。强化农业农村、自然资源和规划、财政、金融、科技等部门协同联动,出台财政金融系列政策,引导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加快黄河三角洲水利工程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要坚持因地制宜,强化多元利用。根据土地盐碱化程度、分布特点等,合理确定盐碱地综合利用模式和布局,分类施策,梯次推进,强化粮经饲统筹,加快盐碱地农用地改良提升、盐碱地未利用地开发为耕地、其他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等。立足滨海盐碱地实际,探索科学化治理模式,推广“上粮下渔”、渔光一体、渔盐一体等盐碱地综合利用新模式,建立“以地定养、以养肥地、农牧融合、就地消纳”“饲草饲料一畜禽养殖一废弃物一有机肥一盐碱农田”等种养循环体系,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双赢。支持盐碱地、中低产田改造建设,为农业规模化经营、机械化耕种创造条件。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解决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等问题。
要坚持藏粮于技,强化技术研发。抓技术更新,综合运用秸秆深埋、暗管排盐、新型土壤改良剂等技术手段,探索“管道送水、滴灌浇水、沙培回水”三位一体水资源高效利用方式,创新小麦、玉米“双深双晚”种植模式和盐碱地小麦全幅匀播减蒸增穗技术,推进农机农艺结合,探索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技术路径。抓作物选育,引进和培育适宜盐碱地生长的作物新品种,建设种质资源库、育种实验室、育种和繁种基地等,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的盐碱地特色种业链条。设立耐盐碱作物新品种研发专项,从种质资源收集、保护、选育、示范推广等方面给予系统支持,做强盐碱地特色种业。
要坚持协同推进,强化要素保障。加大资金投入,从省级层面优化设置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科技投入和资金支持体系,重点围绕加大深翻深松机械配置、加大有机肥使用推广等方面,配套设置相应的政策激励机制和资金支持措施。统筹水源利用,设立盐碱地改良专项引黄指标,支持滨海地区在黄河调水调沙及防汛分洪期间,灌区引黄水量不占用引黄指标;省级层面统筹黄河水指标调剂使用,推行地市级水权交易试点,缓解水资源紧缺形势。健全保障机制,建立高效协同的利益分配机制,适当向基层、企业倾斜,吸引更多社会主体投身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探索联合开发利用新路径、新模式,打造黄河流域盐碱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盐碱地高质高效农业创新高地。优化服务体系,加快培育技术创新平台,引进农业行业专家人才,围绕盐碱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培育本土人才,夯实人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