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丰收节·临朐好品丨“箅”艺非凡 高粱秸秆编制非遗之花

2024-09-20 17:28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乡村承载着质朴悠远的乡愁,是许多人的心灵故乡、精神家园。地处沂蒙山区的临朐历史文化资源丰厚,200多项非遗散布在县域内各个村落,成为人们的美丽乡愁。

  “家人们,我手里拿的是盛水饺用的传统手工箅子,熟水饺放在上面不会粘也不会坨,还易清洗,它是用高粱杆纯手工缝制而成,做工细致、密实……”

  9月13日,在冶源街道平安峪村直播现场,手工箅子技艺传承人刘岳清正化身“主播”,向全国网友推介传统手工‘家什’。

  每天登录网上商城查询订单,在直播平台进行直播,已成为冶源街道平安峪村刘岳清的生活日常。自从他的手工箅子申遗成功后,他便积极参与各类非遗文化赶大集、非遗产品进景区等活动,手工箅子身价大增。

  初见刘岳清,他黝黑的皮肤、爽朗的笑声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刘岳清操着一口略带乡音的普通话,带领我们来到展示厅。“这个是元宝箅子,做成元宝形有聚财的意思。这个是水饺箅子,用来盛水饺很好用。这个是我发明的箅子钟表,并申请了国家专利……”

  这些细致的手工编织箅子、篮子,仿佛一件件代表中国农村文化的精美艺术品,让人几乎忘记了这些东西的原本用途。

  很难想象,眼前这个性格豪爽的山东大汉在22岁青春正好年华之时经历了一场难以磨灭的伤痛,不慎造成双手残疾,失去劳动能力。

  这时,沂蒙山区人的老手艺给了他生计,也给了他技艺传承的决心,“老一辈的手艺,不能到我这里失传了。我得把传统工艺传承下去,还要越做越好。”刘岳清回忆道。

  2018年,刘岳清创建老刘家手工编织品加工厂,从事传统手工制品加工。

  手工箅子看似好做,但想要做好却不容易。据刘岳清介绍,制作手工箅子要经过选、折、剪、割、缝等多个步骤,每一步都要精准小心,而其中最重要一点是要用好力。右手受伤的刘岳清起初制作起箅子来并没有那么灵活,但他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一有时间就去做、去练,手指磨出泡也成了家常便饭。

  久而久之,他不仅可以灵活自如地控制力度,制作的箅子也不失为佳品。

  但在刘岳清看来,手工箅子的传承之路目前面临一大难题:在快节奏的当下,怎样让这个非遗项目传承下去。

  想让老手艺重新焕发光彩,刘岳清深知除了技术之外,更需要一份匠心精神和独特的创意。“过去箅子制作全靠经验,现在要通过文创开发的方式,给传统的手工箅子注入时尚文化元素,让传承非遗手艺走进人们的新生活。”刘岳清坦言。

  就在这时,临朐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进的原则,以冶源街道为示范点,探索非遗创意、传承、开发、培训、销售模式,逐步在全县推广。刘岳清依托当地政府,多次参加公益展会,产品深受欢迎。他借助临朐确立的“非遗+文创手造”“非遗+电商”等模式,提升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水平,通过直播带货、抖音电商销售产品,产品价格也不断上涨。

  不仅如此,刘岳清积极带动乡村们致富。四邻八舍都在他的加工厂里领手工活儿干,日子也是越过越好。石湾崖村的加工户倪香远就对现在的“兼职”非常满意:“我在家一天能编三四十个箅子,在家门口就赚到了钱。”

  在加工厂,刘岳清拿出一个精致的玉米皮蒲团,这是他准备开发的新产品之一。“放在家里的地毯上,美观又实用,不少人想让我批量生产,我觉得有市场。”刘岳清说。

  每一份坚持得到的回报,每一份努力见到的成效,都让刘岳清更加坚定地要传承好手工箅子这门技艺。打造品牌,宣传特色,满怀憧憬,传承手工箅子,刘岳清一直在路上。(衣春颖)

责编:姜立明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