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这场发布会定下“硬核”基调!科技强市建设步履铿锵

2024-11-08 18:07   大众新闻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11月8日,青岛市召开的“当好排头兵 奋进新征程”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四场透露,近年来,青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核心位置,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科技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百强科技集群榜单上,青岛实现“五连跳”,由2019年全球第80位跃升至2024年全球第20位、全国第8位,是近五年国内位次跃升最快城市。在科技部发布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指数榜单上,青岛连续四年位列非直辖类城市全国十强。在国家外专局发布的“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榜单上,青岛连续13次位列全国前十。

  青岛市顶格成立市委科技委员会,实现党对科技工作的统一领导。明确“145”科技创新工作思路,即锚定“高质量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强市”这一总目标,重点向“以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引领、以科技成果转化为主线、以海洋科技创新为特色、以科技研发投入为保障”四个方向发力,力争到2028年,科技型企业数量、全社会研发经费总量、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数量、技术合同成交额、技术经纪人数量5项重点指标“翻一番”。高标准编制科技强市行动计划,配套出台成果转化、海洋科技、研发投入、科技金融等一批专项政策,每年市级财政科技专项资金保持不低于10%增长幅度,打出推进科技创新的“组合拳”。

  聚焦重大战略和产业需求,青岛市每年布局科技攻关项目百余项,实施“国芯万屏”“虚拟现实”“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星海互联”等科技示范工程,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成功交付全球首艘10万吨大型养殖工船,推出全球首款8K全色激光电视产品,发布全球首列商用碳纤维地铁列车。推动京津冀国创中心青岛研究中心、北航青岛研究院、浪潮人工智能研究院等一批重点项目落地。培育了智能家电和轨道交通装备2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了6个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拥有6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居计划单列市首位。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65.36%。

  青岛市常态化开展融链固链建链专场对接,帮助专精特新企业对接技术资源、匹配技术成果、深化产研协同。在全国首创“云端研发”模式,企业创新主体呈现新气象。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93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近8000家;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90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9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7家、独角兽企业17家,构建形成科技创新企业发展梯队。

  在创新平台建设方面,青岛市发挥好崂山实验室在国家海洋领域科技创新“总平台、总链长”功能,加强深海开发、海洋观探测等领域科技攻关。建设“科学号”海洋科考船、“仲华”热物理试验装置2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支持新能源山东省实验室、山东能源研究院、中科院青岛能源所“三位一体”融合发展,产出硫化物固态电池等一批引领性成果。加快高速列车、智能家电、虚拟现实等国创中心建设。集聚全国重点实验室12家、省重点实验室71家、市重点实验室279家,形成更加完善的实验室体系。入选6家全球“灯塔工厂”和1家可持续“灯塔工厂”,居副省级城市首位。

  青岛市加快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质效提升专项行动,组建服务专班,对接成果供需,梳理成果3000余项、发布成果1200余项、对接成果近300项。加快孵化载体提质增效,建成国家级孵化器23家、众创空间70家,以“财政股权投资+无偿补助”方式支持持股孵化。促进科技金融结合,通过科技金融特派员、科技信贷“白名单”“投(保)贷联动”等举措,累计助力企业融贷超过3800亿元。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建有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2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2家,全市人才总量突破280万人,3名外国专家获2024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居副省级城市首位。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青岛市将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强市。

  一是强化科技创新平台支撑。全力服务保障崂山实验室建设发展,加快“仲华”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体现国家使命、山东担当、青岛特色的“科技王牌军”。支持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和驻青高校、院所聚焦全市产业布局和细分领域,加大应用基础研究力度,与企业协同开展技术攻关,增强核心竞争力。建好用好3个国创中心,争取在下一代列车轻量化、高端工业级家电芯片、虚拟现实开发引擎等领域突破更多技术瓶颈。依托上合组织技术转移中心、“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等平台,深化国际技术交流、产能合作和人才培养,在开放合作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二是推动科技产业紧密融合。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分类实施“强链”“建链”“布链”“海创”计划。提档升级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高端化工等优势产业,实施好新一轮设备自动化、数字化升级改造。集群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每年布局100项以上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和重大科技示范工程。加快合成生物、智能网联汽车等未来产业发展。聚焦船舶与海工装备、智能航运、深海开发等细分领域,新建10家以上海洋高端创新平台,布局100项以上海洋关键技术攻关,培育1000家以上海洋高新技术企业,推动海洋产业走在前列。

  三是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发挥企业促进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作用。开展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行动,鼓励科技领军企业牵头或参与重大科技项目,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科技成果转化,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行更大力度企业研发投入补助政策,争取规上制造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提升至70%以上。完善以创新为导向的国有企业评价和分配激励机制,鼓励国有企业聚焦主业投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强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合作联动、资源共享。引导企业与高校、院所密切合作,加强创新资源供需对接,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四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完善科技成果跟踪对接、产学研协同创新、成果转化联合支持和科技评价激励等机制,促进更多科技成果实现转化和产业化。每年遴选自主创新重大成果不少于10项、组织产业创新项目不少于100项。出台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改革的若干措施,进一步激发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性。加强企业、高校、区市等沟通联络,持续跟进技术研发进展,推动科技成果本地转化。深入实施“人才强青”计划,完善科研人员科技奖励、收入分配、成果赋权等激励制度,加快引聚科技领军、专业技能等各类人才。坚持市场化方式,设立市级科技股权投资专项,搭建一批中试、概念验证平台,探索科技项目经理人试点,培育一批场景应用实验室,促进更多优质前沿成果顺畅转化。

  (大众新闻记者 张晓帆)

责编:姜晖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