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文化节专题|迢迢尼山路之五——生民未有的万世师表(大散文)

2024-10-01 15:44   烟雨任平生

孔子文化节专题|迢迢尼山路之五——生民未有的万世师表(大散文)

作者 崔洪国

还是回到孔子和尼山。孔子三岁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十七岁丧母。从此开始其坚韧跋涉的漫漫征程。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在著名的子贡对中,子贡问孔子“孔文字何以谓之问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子智慧有趣,在“三季人之说”的趣闻中,他语重心长地跟子贡说:“绿衣人一生只经历春、夏、秋三季,所以在他们概念中根本没有冬季的概念。你跟这样的人争论三天三夜也不会有结果。”所以他对绿衣人关于季节的争论就用三季盖棺论定。看似荒谬的回答,实则是因材施教,讲道理也要区分对象,因人而已。所以,孔子在杏坛讲学,不拘出身,因人而异,从者云集,弟子三千。周游列国,虽步履维艰但心之所善,皓首未悔,尼山夫子洞出发,就矢志不渝,初心不改。后来,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了《易经》,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从此,二者惺惺相惜,相互成就,《易经》从占卜之书上升为哲学;孔子从尼山的源头,从《易经》的源泉孜孜不倦汲取着营养,一骑绝尘,成为生民未有的万世师表。

孔子临终前七日的那天早晨,他背着手,拖着拐杖,悠闲地在门口散步。他口里念念有词:“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唱完了,他回头走进屋里,安静地坐下来。“作为一位迟暮的老人,孔子感到自己不久于人世。将不得不撒手许许多多的牵挂,他似乎再也没有机会,更没有能力去关注苍生,他终于不用再游说,再奔波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想当初,孔子周游列国走到陈、蔡两国之间断粮七日。在困厄之中,他不畏艰难,仍保持乐观态度,继续讲学,弦歌不断。颜回理解孔子,他说:“老师的学说博大精深,致使天下人都不能接受您。虽然这样,您还是推广并实践它。世人不认同,是各国统治者们的耻辱。学说不被接受仍然坚定信念,这才是君子的本色”。颜回的话让孔子感动,让孔子欣慰。他从来没有怀疑自己坚守的一切总有一天会成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天道、王道、正道和大道。

如今,孔子在尼山和孔庙安详地端坐着,眼光向着未来和远方,宁静慈祥,欲言又止中是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大道。尼山路迢迢,那种敬畏在我心中油然而生,尼山寻根跋涉的路途还很遥远漫长。行文结束的时候,思想和修行刚刚开始。


特别声明:本文为“海报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个人观点。海报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