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成语故事(75)最残酷的命运玩笑之作法自毙(上)

··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武宗义

  国学成语,浓缩历史精华;曲径通幽,遇见不一样的“中国”。

  引子

  公元前338年的一天,夕阳西下,众鸟投林。天边一只孤单的寒鸦穿过夕阳的余晖,飞向莽莽群山,只留下一个凄凉的剪影。

  炊烟四起,暮色四合。秦国某边境小城门前,来了一个行色匆匆策马疾行的人。

  在城门口,守城的军卒拦住了来人说:“商君有令,黄昏后非公务不得出城。”

  来人苦苦央求,军卒满脸冰霜,一副公事公办的表情。

  来人无奈,看看天色已晚,便想找一家客店落脚,明早再出城。找啊,找啊,好不容易在城郊的僻静处找到了一家客店,来人大喜过望,忙上前敲响了门板,

  大门一开,主人闪了出来,听说客人要住店,老板伸手要证件,来人迟疑地说:“证件走丢了”。店老板收起了笑脸说:“那可不行。商君有令,留宿没有证件的人店主要连带治罪。”说完,不由分说“嘭”地关上了大门。

  来人呆立半天仰天长叹说:“唉,我自己制定的新法的贻害竟然到了如此地步啊。”

  (一)魏人不用 西投入秦

  大家可能早就看明白了,这个日暮途穷、作法自毙的人就是商鞅。

  商鞅(约前395年—前338年),卫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名卫鞅、公孙鞅,今河南内黄人。后因战功,被秦孝公封于商地,号商君,故又名商鞅。

  因为是卫国君的姬妾生的儿子,当不了“卫国事业的接班人”,所以商鞅早早就另寻出路,来到魏国国相公叔座(或作公孙痤)手下为官。

  商鞅年轻时就喜欢刑名法术之学,公叔座也知道他非常有才,但还没有向国君推荐,公叔座就一病不起。

  听说国相病重,魏惠王亲自登门探视,临别之际,惠王有些迟疑地问:“你倘有不测,国家该怎么办呢?”

  公叔座说:“我正想禀告,我的中庶子(侍从官)公孙鞅虽然年轻,却是奇才,希望大王把国政全部委托给他,由他去治理。”

  魏惠王没接话茬,公叔座暗暗叹息一声,屏退左右侍从对惠王说:“大王既然不想用公孙鞅,那我请求您杀了他,一定不要让他离开魏国。”魏王点头答应后告辞离去。

  公叔座又命人唤来商鞅道歉说:“刚才大王问我死后谁可以替代我,我推荐了你,但是我看大王的神情并不想用你。于是我本着先君后臣的立场说如果不用你就杀了你,大王答应了,你赶快逃跑吧,不然就来不及了。”

  没想到商鞅却镇定自若说:“您不用担心。大王既然不听您的话任用我,又怎么会听您的话来杀我呢。”

  商鞅真是厉害角色,果不其然,惠王离开后对手下人叹息说:“没想到公叔座病得这样厉害,真让人伤心啊。他竟然建议我把国政全部交给一个小年轻掌管,难道不是糊涂了吗?”

  公叔座死后,无所事事的商鞅听说秦孝公四处搜罗人才,重整穆公时代的霸业,于是离开魏国,西投秦国。

  魏惠王听说后很快把这件事丢到了脑后,但他万万没有想到,几年之后,这个小年轻会打上门来,并让他悔青了肠子。

  (二)四次晋见 商鞅见用

  来到秦国后,商鞅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太监)求见孝公。

  第一次见面,商鞅说以尧舜治国之术,孝公边听边打瞌睡。商鞅离开后,孝公把景监狠狠训了一顿。

  过了几天,景监应商鞅的央求,再次请孝公会见商鞅。商鞅口若悬河,说以禹汤文武的治国之道,孝公还是觉得不合心意,又把景监骂了一通,景监心里冒火,又责备了商鞅。

  商鞅连连谢罪,请求景监劝说孝公无论如何再接见一次,如果还不满意,立马走人。

  景监硬着头皮来见孝公,孝公皱着眉头接见了商鞅。商鞅说以春秋五霸治国方略,慢慢地,孝公的脸色越来越柔和,最后很高兴地送走了商鞅。再见到景监时,孝公说:“你的客人很不错,我们谈得很投机。”

  景监把孝公的话说给商鞅,商鞅说:“我摸清大王的心思了,烦请再让大王见我一次。”

  孝公很痛快地答应了。这一次,两人谈得非常投机,不知不觉间,孝公的膝盖在垫席上前移,一连几天都不厌倦。

  商鞅知道自己成功了,但是他也知道从这一刻起,他将投孝公所好,在秦国掀起一场变法风暴,甚至成为一个“清醒的作恶者”,尽快实现孝公称霸天下的心愿而远离殷、周的美德。

  秦孝公将要变法的想法一出,立刻在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遭到了以甘龙、杜挚为代表的“保守派”的强烈反对。

  商鞅据理力争,最后成功说服秦孝公下决心力推变法。

  以下是载于《商君书》和《史记》的商鞅变法的“条款”,它不仅是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而且深刻影响了后世(百代都行秦政法),成为后世变法者大多难得善终的终极原因。

  黑暗啊,我把良心质押给你,换我一个美好前程。

  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

  一、民不可乐始而可与乐成

  针对秦孝公打算变法又担心天下人议论的心理,商鞅尖锐地指出:“行动犹疑就难以成名,办事犹豫就不会成功。高于常人的行为本来就会被世俗议论,见解独到就会被人嘲笑。愚蠢的人事情成功了还弄不明白,而智者却能预见未来。”

  为此,商鞅提出要排除噪音和杂音,他说:“老百姓不愿在新生事物上费脑子,但会乐享成功,所以成大事者不会与普通人一起谋划。只要能使国家强盛,就不必因循守旧,受制于旧法和礼制。”

  二、智者作法,愚者制焉

  关于变法会触犯成法和礼制的问题。商鞅提出:“常人安于旧有习俗,学者拘泥于书本知识,这两种人仅限于奉公守法,但无法理解为何要变法。从历史看,三代不同礼而王天下,五伯不同法而各霸一方。聪明人制定法律,愚蠢的人被法律制约。贤能的人变更礼制,寻常之人被其制约。”

  三、反古者不可非,循礼者不足多

  针对朝堂内的保守势力,商鞅提出:“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办法。反对旧法的不应该被非难,沿袭旧礼制的人却应该被批判。”

  一席话说得秦孝公茅塞顿开,于是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并下达了变法令。

  需要指出的是,起初商鞅也曾劝孝公采用帝王治国的办法,建立夏商周那样的盛世,但被秦孝公一口回绝说:“时间太长了,我不能等。”

  (未完待续)

  国学经典欣赏: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於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於民。愚者闇於成事,知者见於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谋於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彊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於故俗,学者溺於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於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史记·商君列传》

责编:巩小龙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