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动能转换省外观澜④结构升级说江苏

··

  来江苏看产业,最吸引记者的,是这里无论传统动能还是新动能,都表现出强大活力和竞争力:

  传统动能——在44类石化子行业中,分别有11、12个子行业居全国第一、第二;纺织服装产业规模总量全国领先,利润总额常年保持全国第一……尤其是,这些产业的中高端产品占比名列全国前茅。

  新动能——国家级孵化器数量、面积及在孵企业数保持全国第一;截至去年底,全省企业创新率超50%,居全国第一。

  不但老树虬枝开新花,新树也蓬勃发新芽。江苏是怎样做到的?

  传统动能:在调整中

  提升技术和装备

  进园区实现集群化发展、加大科研支撑、普及“产业智慧化”,是传统动能升级的共有路径。各地在这方面各有千秋,江苏有自己的看点。

  中石化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是当地特大型化工企业,现正逐步从南京市六合区迁入化工园区。在经历遍地点火的“战国”时代后,化工业进园区是产业规律。江苏化工企业入园率仅30%左右,在全国是比较低的。他们的规划是:从2016年起的15年内,将化工产业由沿长江两岸分散布局,向苏北世界级临海石化基地集中转移。

  利用“市场化”措施推动兼并重组,是这里的一个看点。例如在税收地方留存和土地增值收益等方面,实行地方“共享”政策。江苏省发改委干部陈海峰说:“当前化工产业仍是能带来巨大效益的产业,地方政府不希望转走,利益共享破除了这个障碍。”

  产业转移的过程,同时是用先进技术进行改造的过程。在关停一些低端企业后,政府出台政策支持有实力的企业转型升级。目前,江苏石化产业中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年均增长达30%以上。

  未来,江苏原则上不再新设化工园区。全省三大板块的布局是:苏南化工生产企业逐步关停或转移;苏中进行结构优化;在苏北打造连云港徐圩大型绿色化工产业基地。

  传统动能改造离不开科技支撑。企业科研支撑机制应该长什么样?记者在江苏看到的是“企业研发机构+公共研发平台”。沙钢研究院10年开发新产品400多个,推动沙钢50%-60%的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然而他们还是感到没有完全发挥出创新新潜力——“主要是一些企业单独完成不了的环节阻碍创新。”沙钢集团董事长沈兆荣坦陈。

  去年初,沙钢联系其它钢企,与政府、研究院共建公共平台。“企业研发机构服务于企业的发展思路,公共平台提供协同创新、技术集成,两者相辅相成。”沈兆荣说。这让人联想起围绕传统产业建起的老科研院所。在当前怎样改革它们?完全推向市场?直接划给企业?任其生死?“建成研发公共平台!你说的这几种方式都是自废武功。江苏缺的就是这类传统科研院所——弄得我们建公共平台几乎都是从零起步。”江苏省科委干部蒋历军说。

  在江苏采访,记者还有一个发现,这里对传统动能的改造比较早——借着一次公共事件,出台最严厉的法律,实施最彻底的关停并转,较早进行转型升级,是这里的经验。

  2007年爆发的太湖蓝藻事件,在当时把江苏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各级政府承受莫大压力。乘借这个事件,江苏省人大常委会通过高于国标的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

  翻开中外发展史,经济困难时、面对危机事件时,往往是转型发展的契机。另一个经济大省广东,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从而也较早走上转型道路。

  从2007年到2015年底,太湖旁的无锡市关停了2819家不达标企业,工业产值零增长,GDP增速连年下滑。但他们顶住了。由此换来高水平的腾笼换鸟。无锡雪浪轧钢厂搬迁后,在老厂区建成数字电影产业园。2017年园区产值近50亿元,税收比轧钢厂最红火时缴纳的两倍还多。

  在企业搬迁中进行智能化改造,是江苏传统产业转型中大力做的。无锡一棉搬迁后规模扩大5倍,通过智能化改造,用工量却降低3/4。在这里,政府既直接给予支持,还以市场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十三五”期间,无锡市各级政府共安排200亿元推动智能化改造,其中拿出100亿元用于“拨改投”,预计能带动社会资本3200亿元。

  新动能:

  既超前布局又科学扶持

  在发展新动能上,江苏各地表现出两个特点,一是提前布局,二是政府给予较大力度的、“聪明”的扶持。

  去年下半年,苏州维信诺科技公司推出的笔记本电脑实现柔性屏批量生产,一举打破韩国的技术垄断。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个项目在13年前已布局。

  2005年左右,正是昆山代工生产笔记本电脑红火的时候——年产一亿台,全球每两台就有一台昆山造。但他们并不满足于此。对照笔记本产业链,他们发现笔记本屏幕还没有在昆山生产。但当时国内在这方面还处于基础研究阶段,而且周期会很长。“屏幕是笔记本电脑的核心部件之一,只有提前布局才能赢得先机。”昆山开发区经济发展促进局局长许晋,这样对我们回忆当时的决策心路。12年磨一剑,今天终于迎来收获期。

  与昆山按图索骥提前引进新动能不同,无锡市依靠深厚的产业基础,提前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2009年,在很多地方还不懂得什么是物联网时,无锡市就依托在集成电路方面的较强技术积累、制造能力,把准物联网发展脉搏,毅然转向这一新事物,申请并获批建设了国家第一个传感网创新示范区。“这里有两个关键点,一是政府依靠当地的产业基础,对新产业有一种大体的方向感;二是请专家来把脉,以专业知识帮政府下决心。”无锡市委党校经济学教授蒋佳林说。

  发展物联网产业,无锡表现出的看点是,引最顶尖的人才,给予大手笔支持。他们的理念是:“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引来十个,只要成功一个政府的钱就没白花。”

  无锡相中了“国家973物联网计划”首席科学家刘海涛带领的团队,无偿提供一栋办公楼,成立物联网产业研究院,为研究院解决事业编制……“慷慨”扶持获得的回报是:2017年,无锡市物联网产业营收超2000亿元,接近江苏省的1/2,全国的1/4;无锡抢占了中国物联网技术制高点,中国物联网产业成为少有的几个与世界并跑或领跑的产业。

  发展新动能很多时候属于在无人区探索,具有不确定性,政府对新动能不仅要舍得投入,还要很“聪明”地投入。

  2008年,昆山引来国内最强的研究团队,成立瑞博生物公司,研发生物医药领域的小核酸药。按业界说法:一种新药从研发到生产需要25亿美元投入、15年时间,成功率不足10%。面对如此大的风险,怎么投入?昆山政府投入四千万元,为研究团队建设国际一流的研发和产业化技术平台。

  7年后,瑞博攻克重大技术,获得私募机构第一轮投资1亿元。此时,政府向企业提出:要么购买这些设备,要么政府以此入股。企业选择后者。按政府以此入股的估值计算,4000万元投入这时已全部收回。“瑞博发展前景很好,有4种新药最快明年底上市,政府将适时退出。”昆山生物医药产业园副总经理程绍霖表示。

  提前布局新动能,需要聚集人才、技术,提供公共研发平台,政府的投入是巨大的。然而财力有限,江苏省为此出台政策:每市只能选择1到2个最有相关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不能与其它市重复;否则,省里的专项扶持资金将不予扶持。这是省级层面的很聪明的调控。

  创新生态系统

  既完善又高效

  去年3月,美国苹果公司宣布将在苏州和上海同步设立研发中心,在此之前微软全球最新研发中心在苏州启用。微软苏州常务副院长张皓勇说,微软看中的是这里包括高校、院所、企业等形成的创新生态。

  高校是创新生态的重要一环,苏州高等教育恰曾是弱项。为此,早在十几年前,苏州就已像招商一样招引院校。2003年,西安交通大学与英国利物浦大学达成合作办学意向,最后的合作成果却落户苏州。原因是这里不仅教学环境好,政府还以真金白银支持学校建设——投资15亿元为学校建硬件设施,后来学校要打造全球先进实验室时,苏州也代为建设。

  采访中,车过苏州科教创新区,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哈佛大学韦茨创新中心等32所知名高校院所,在这里比邻而居,催化出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三大新兴产业。

  无锡惠山区的“一镇一院一产业”,则代表了苏南布局科研院所的先进模式。惠山区是苏南乡镇企业“第一炉火”的燃起地。为了助力中小企业发展,2012年以来,惠山区引入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科院等知名高校院所,辖下五镇两街道各捧得一“所”归。

  “地方出资出场地,高校院所以技术入股并控股,实行市场化运作。”华科大无锡研究院院长助理王立成博士说。华科大具有机械制造方面的科研优势,惠山区新城街道投资1.5亿元搭建平台,并提供一栋2.4万平方米的办公大楼,吸引机械学院院长丁汉院士领衔过来成立研究院。一年内,这个研究院成长起七个研究所。

  市场化运作模式,也是江苏省科研体制重大创新的注脚。2013年江苏省成立产业技术研究院,采用项目经理模式,整合各类研究机构进行创新。为推进市场化运作,研究院规定,加盟的研究机构必须是由科研人员出资入股的公司。作为36家加盟单位之一,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为此改制成为公司,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元,10个科研带头人出资600万元。

  人才是创新生态最重要的一环。苏州围绕产业链打造人才链。从2009年开始,苏州每年7月定期举办国际精英创业周,截至去年从全球引进近3000个项目。打造人才链要有投资链和服务链。为此苏州放手于民间力量。记者在创业综合服务平台——苏州金鸡湖创业长廊看到,创业者三五成群聚集在咖啡吧,讨论技术、市场。据了解,“长廊”共集聚67家众创空间,汇集了十余家投资机构。为更加适应市场化,苏州工业园向“长廊”下放政府扶持项目的评审权,由行业协会组织路演,当场决定扶持资金的发放。

  现在,这里已形成聚集人才的良好环境。2016年,成立才5年的江苏信达生物公司仅向世界制药巨头美国礼来公司转让一项专利技术,就获得首付款33亿美元。首席运营官周勤伟说:“企业获得重大技术突破,关键在于有20多位国际化人才加盟,他们相中的是这里的产业链、人才链和服务链。”2011年信达落户苏州工业园时,同类企业仅有37家,现在已达900家。

  完善的创新生态为创新提供全链条服务,这里正崛起更为深厚的创新力量。

责编:巩小龙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