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记忆| 一湾而立,话尽城市沧桑

··

  仍是那一湾海水,碧波荡漾几千年,改变只是曾经屹立于它周边风景,从滩涂、山林、原野到如今的高楼林立,那沧海桑田的变幻,是道不尽故事的源泉。

  约6000年前芝罘岛连陆洲形成,从此有了芝罘湾,以此为契机,后来自烟台山西侧向南,分段称为北太平湾、南太平湾,再向西以西南河入海口为界,分段称为东太平湾、西太平湾;后来以太平湾畔为起点有了奇山守御千户所,并由此形成了烟台城的雏形;再后来以太平湾码头为源头,有了烟台百年开埠历史和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烟台近代经济发展史——洋货侵入、外商林立、民族觉醒……退回100多年前,这里舢板穿梭如织,扎鞭子的码头工人云集,只是大把的银元却进了洋人的口袋,现在湾南的红利市场、北大街光棍巷子曾经聚集了一大批“出尽牛马力难养家老小”的码头工人,而湾北的烟台山下、朝阳街上却是洋人们莺歌燕舞、Party、Cheers的天堂之地。

  《烟台港史》中有详细的记载。在明代,太平湾里已是“风微日暮帆樯集”。到了清朝中叶,这里更是艨艟辐辏,商贾云集,渔歌互答,海鸟飞翔,呈现出一派繁华的景象。1861年8月,烟台港对外开放之初,只是一个自然港湾,既没有码头,也没有导航设施,从烟台山向西、北是以沙滩为主的自然海岸。最初几年,港口的贸易活动基本上在烟台山西侧及大庙(天后宫)海滩周围进行,货物装卸异常辛苦。以大船进港卸货为例,船舶进港后停泊在烟台山西侧水域,大船上的货物卸到舢板上,再由舢板摆渡到岸边,装卸工人涉水将货物扛到岸上。

  清同治元年(1862年),烟台成为山东第一个开埠的通商口岸,东海关税务司汉南1863年到任后,看到烟台港的这种原始的港口状况,不能满足对外开放的需要,提出要修建码头等设施。1865年总税务司赫德(英国人)根据东海关的呈报,与清廷三口通商大臣崇厚议定,允准在烟台山西侧建造海关公署和海关码头,次年耗银一万二千五百两八钱八分的海关公署和海关码头建成,所建码头被称之为海关码头(又称太平湾码头)。这是烟台有史以来第一座公用码头。海关码头,全长257米,西段宽约33.5米,主体为长方形石条垒砌而成,为东西走向突堤式,建有固定吊杆配套装卸货物,后来相继建有缉私亭、验货房、仓库等。这座码头就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称呼的太平湾,当时将原来的天然海湾分为两个部分,码头以南为南太平湾,码头以北为北太平湾,而码头内则是太平湾,老烟台人也有称其为“卡皮莱海湾”。同年,烟台港第一座灯塔在崆峒岛落成,最初采用反射定光灯,烛光约1000支,在20里外便能清楚看见,后来1905年,烟台山灯塔建成后,该灯塔改名为“崆峒岛灯塔”。

  太平湾码头落成后,烟台港口装卸中心由天后宫移向海关码头。由于码头北沿水位较深,船舶可直接泊靠岸壁进行装卸,并为旅客登岸提供了方便。从此,太平湾这个古老的港口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千帆涌动,巨轮进出,烟台从明代的一个戍堡渔村崛起为中国北方重要的商贸口岸。

  随着港口贸易的兴旺,太平湾附近发生了巨大变化,周围的朝阳街、烟台山、海岸路一带开始变得楼房林立,商家连门,形成一个繁华的居住区,并与老烟台的奇山所城、天后宫这两个原有的居民区相连,一个新的烟台城区由此诞生。

  1921年,横贯港口的防波堤坝历时6年终告竣工,为过往船只提供了一个在一年四季和任何天气条件下都绝对安全的停泊处,从此烟台港正式成型,并跨入了近代港口的行列。解放后,随着现在的烟台港尤其是西港池的建设完善,太平湾码头由此告别了往日的繁华,退出了历史的舞台。2004年10月底,太平湾陆岛交通码头改造工程顺利竣工,古老的太平湾码头再一次焕然一新,承担起烟台市区与崆峒岛之间的陆岛交通运输、旅游船舶靠泊任务,成为集旅游、休闲于一体、环境优美的码头。

  2016年太平湾游艇码头作为烟台市首个公共游艇帆船专用码头正式投入使用。如今再来太平湾,远处的高楼和塔吊依旧像卫士一样主力身旁,红旗在蓝天下招展,海鸥在旗杆上方盘旋,风和日丽的清晨,漫步在碧海蓝天的太平湾畔,海风拂面的春意下,早已看不出它的年龄和过往……

责编:大众网·烟台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