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心!飞了36小时到喀什!这位山东医生喝三罐红牛后一口气做了25台手术
··
飞了36小时后,11月13日晚,山东一批优秀的医生和护士终于从4000多公里外的济南,到达新疆喀什。他们的任务是参加“喀什光明行”,为当地200多名老乡做白内障手术,换上进口的人工晶体。第一站,来到喀什岳普湖县后,主刀医生张晗决定先不休息、不吃饭,喝了三罐红牛,带着医疗队伍就上了手术台,一口气做完25台手术,结束时是当晚11点15分。
“我到了之后,发现早前被筛查出来的白内障老乡都在病房里等着,已经等了半天。”张晗说,再晚也要给他们把手术做完,不然既耽误老乡的时间,也给当地医院添麻烦。
此前,张晗和他的团队因乌鲁木齐突降大雪,被滞留在机场20多个小时,所以无法按照预定时间赶到喀什岳普湖县,也无法按计划先休息再手术。为了不耽误后面疏勒县100多人的手术,他们决定连夜进手术台。
张晗教授和他的团队是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组建的“喀什光明行”山东援疆医疗队,此前两年已经为喀什多个县区的300多名老乡做了复明手术。
“这次岳普湖县25个老乡的白内障比较严重,当地医院来做的话,风险会相对较高。”岳普湖县人民医院眼科主任卢振林说,这次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提前把最先进的白内障大型设备空运至喀什,并派出先遣队,提前到达当地对患者进行筛查。
在手术过程中,张晗和他的团队遇到的第一个“雷”是悬韧带断裂。”悬韧带断裂,就是固定眼睛晶体的韧带部分断裂,如果操作不好,白内障患者的人工晶体就无法放入,不仅这台手术失败,还要进行更大的手术来弥补。”张晗解释说,悬韧带断裂就像一个地雷,很难被完全地提前筛查出来,很多时候都是医生在手术时发现的,需要临时调整方案,对手术医生的技术水平是一个很大考验。
手术进行到最后一位患者时,另外一个“雷”出现了。阿孜古丽.阿吾提是一名只有26岁的白内障患者,先天眼球震颤,无法控制自己眼珠的转动。也就说,她想让眼珠往左看,眼珠会很不听使唤的往右看去。这无疑给手术带来巨大挑战。张晗对大众网爆三样(ID:sdbaosanyang)说,白内障手术就是在眼角膜上划开一道缝隙,将人工晶体替换已经坏掉的自带晶体。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患者无法控制自己的眼珠,就会给手术带来困难。
“这时候,就需要医生用恰当的力气和手法,将眼珠控制住,才能进行晶体替换。”张晗说,这是她唯一的希望,因为她的另外一只眼睛已经先天损坏,看不清了。如果另外一只眼睛再治不好,对这个年轻的女人、年轻的妈妈,是非常残忍的。幸运的,手术很成功,而且手术速度很快,将手术带来的伤害降到了最低。
手术第二天,张晗和他的团队来到病房,把25名手术患者的纱布逐个摘下,给他们检查手术效果。当揭开纱布的那一刻,有的老乡笑了,有的老乡哭了,有的从嘴里挤出两个唯一会说的汉字“谢谢”。
重见光明后,患者激动地和张晗教授拥抱在一起
80岁的老乡阿吾提.热合曼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感激,站起来把张晗抱了起来,边说谢谢边留眼泪。他对大众网爆三样说,他患白内障已经三年,视力越来越差,吃饭时用饭勺挖菜,都看不清碗在哪,也不知道放到嘴里的是什么菜。这种感觉非常痛苦,却持续了三年多。“以后上厕所、干农活,都不用别人帮忙了,我又能看到家里人了。”阿吾提.热合曼通过当地护理人员的翻译,向张晗传达了他的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