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援疆医生:一天106台手术,他又破了个人纪录

··

  大众网新疆喀什11月16日讯(记者李兆辉黄勇)喀什的白天,比济南来得晚了两个多小时。除了要对抗“时差”,一天106台的高密度手术,考验着这支11人的援疆医疗队。“不发脾气是骗人的……”带队的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眼科主任张晗对大众网记者坦言,他平时为应付坏情绪,每天坚持跑步。

  拼体力、拼精力、倒时差、适应自然环境、克服语言障碍,这是援疆医疗队最真实的工作状态。其中,控制情绪是最难的。但张晗选择不控制,而是发泄出来,因为他们在喀什面对的是大密度的手术。而且受当地医疗条件限制,他们必须把手术一次做好,否则当地根本无法补救。

  此次张晗和他的团队,参加的是2018“喀什光明行”山东医疗援疆公益活动,任务是来到喀什岳普湖县和疏勒县,在5天时间内,通过晶体植入手术,消除200例当地老乡的白内障。手术所需要的大型进口医疗设备、进口晶体、数量庞大的耗材,都是从济南空运来的,免费提供给喀什患者的。

  本月13—14日,在岳普湖县,医疗队一口气做完25台手术后,并于15日在疏勒县开始第二拨儿手术。当天12点进入手术室,直到22点30分才走出来,这10个半小时里,张晗带着医护人员做了106台白内障手术,平均5.9分钟完成一台。

  “这次手术强度,也破了我个人记录。”刚刚查完病房的张晗对大众网记者说,从今天术后情况来看,老乡们恢复得都挺好,除了一个先天悬韧带断裂的患者,需要进一步处理外,其他白内障患者都有希望看到一个明亮的“新世界”。“尽管有些累,但今天看到他们发自内心的笑了,昨天的累就全忘了。”张晗高兴地说。

  “其实张晗和他团队的累,远不止体力的消耗,最重要的是克服大密度手术过程中的坏情绪。”第九批山东援疆医疗队成员、疏勒县人民医院副院长代立新告诉大众网记者,医生也是人,持续高强度工作肯定有情绪变化。而眼科尤其需要克服坏情绪,因为他们面对人体最脆弱的器官,无论一天做多少台,必须保持和第一台一样的专注、一样的稳定。“怎样消除这些坏情绪,才是最考验医生的。”代立新说。

  张晗向大众网记者介绍了他克服坏情绪的几个“绝招”:跑步、喝酒、骂人、喝红牛。“比如,为了应付大密度手术对体力的消耗,我得坚持每天早上跑步,或固定时间游泳。这样不至于手术时体力跟不上,影响手的稳定性。”张晗说。至于为什么喝酒也是绝招,张晗接着解释说,在喀什的手术时间长,体力消耗大,晚上因为太累可能会睡不着。所以他会在晚饭时喝上一瓶啤酒,确保能尽快睡着,应付第二天的高强度手术。

  “骂人,也是必须的。”张晗举例说,在昨天的100多台手术中,他骂了两次。其中一次是因为他遭遇了一个突发状况:一名患者先天眼部悬韧带断裂,这对白内障手术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一旦失败,喀什当地的医疗水平根本无法补救。这让张晗很恼火。“不管这种术前筛查是不是疏忽,是不是技术原因,我必须骂她。一是让她以后避免类似风险,二是把我自己的情绪发泄出来,以免影响后面的手术。”张晗坦言。

  在这些被骂的人里面有主刀医生,也有护士,她们心里肯定是不舒服的。“但我们很理解,并舒服地应付着。”乐观的张玥多年来一直配合张晗教授的手术,作为巡回护士,她觉得承接这种坏情绪,是她的工作之一。在她看来,眼科主刀医生尤其需要稳定的情绪,尤其是面对大密度手术时,没有稳定的情绪,就是对患者的伤害。

  作为巡回护士,张玥消化不良情绪的能力也很强。她的同事对大众网记者说,张玥已经是第二次被选拔援疆了,但今年比较特殊。就在出发的前一天晚上,她的90多岁姥姥去世了。陪伴老人一个晚上后,她没有停留,第二天一早便跟随医疗队飞到了喀什,开始了这场高密度的援疆手术。“我姥姥走的很安详,没受很多罪。”张玥对大众网记者说,先把这200台手术给老乡做完,等回到济南,正好是姥姥的“头七”,到时她会去给姥姥扫扫墓,相信姥姥会理解她的。

  山东省援疆指挥部干部人才组副组长、喀什地区卫生计生委副主任耿林很有感慨地说,正是这支援疆医疗队的辛苦付出,才让这些喀什老乡们看到了光明和自己的亲人。由于日照时间长等自然原因,喀什地区的白内障发病率在国内相对较高,但医疗水平有限,这种疾病得不到及时治疗而恶化。有的老乡因为看不清,连吃饭都不能自己吃;有的年迈的老乡因为看不清,走路经常摔倒,摔出一身的病;有的老乡因为白内障,连自己的孩子都看不清,给家庭造成负担……而“喀什光明行”给了他们看清世界和亲人的机会。

责编:王逸群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