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上网来丨山东造“路”

··

大众日报·新锐大众记者 任宇波 邵方超 李岳岳 策划 张德春

  面对历史的重要时刻,我们每每身处其中而不自知。

  刚刚过去的7月,山东基础设施领域的一系列新成果、新动作,就是非常值得写入山东经济发展史册的一笔。

  ——7月10日,山东省机场管理集团董事长王卫中在与战略合作单位集体签约仪式上介绍,今年,烟台机场旅客吞吐量将突破千万,届时山东省将拥有济南、青岛、烟台三个千万级机场,全年旅客吞吐量将力争突破6000万人次。

  ——7月26日,济青高速改扩建工程小许家立交以东路段建成通车,由原来的双向四车道拓宽为双向八车道,较原定工期提前5个月,标志着山东正式进入高速公路八车道时代。

  ——7月28日,山东省港口集团正式组建,霍高原出任山东省港口集团董事长兼党委书记,李奉利任总经理、党委副书记。

  从机场旅客吞吐量迈上新台阶,到交通大动脉扩能升级,再到下好港口资源整合“一盘棋”,山东“陆海空”基础设施建设的新突破,或许是当前观察山东变化、展望山东发展前景最好不过的一组现实切片。

  如果把这一组切片放到山东发展历史中去打量,其所蕴含的转折点意义,无疑将会更加凸显。

  NO.1 | 硬件的迭代

  俗话讲,要致富,先修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起步,往往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开始。

  三十多年前,山东交通基础设施曾经一度领先,素有“广东的桥、山东的路”的美誉,成为其他兄弟省市学习的对象。

  但由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周期性等原因,这些年山东的交通基础设施的确落后了,已成了发展短板。

  据2018年全省新旧动能转换大会上的数据,截至2017年底,山东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落到了全国第8位,高速公路双向六车道的不足20%,高铁出省通道只有1条,省内高铁尚未实现互联互通。民用航空对外联通能力不足,以山东开通的国际地区航线为例,济南机场开通18条,青岛机场29条,而成都高达102条,郑州也有27条,与上海、广东等省市更不可同日而语。

  客观地讲,山东交通基础设施的落后,与山东动能转换的滞后互为表里。

  迈入新时代,在经济发展格局呈几何级拓展的当下,“路”早已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公路、水路,而是海陆空立体化的交通网络。往小里说,这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血管”,往大里讲,是一个地区对外开放的“生命线”。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发生新的变化,加快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础设施网络,更是成为支撑一个地区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一项重大举措。

  对山东来讲,打造现代产业集群,这集群那集群,交通跟不上难成群;实现高质量发展,首先就要有高质量的基础设施网络。

  今年的全省“担当作为、狠抓落实”工作动员大会上,省委、省政府正式将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八大发展战略。

  其实从2017年开始,山东省委省政府就开始进行详细调研,2018年9月出台 《山东省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2018—2035年)》,完成了综合立体交通规划,涵盖了“铁公机管航”5个方面。

  在高铁方面,全国第一条以地方为主投资建设的高速铁路济青高铁于2018年12月26日通车。山东将用5年的时间新建4500公里高铁,彻底改变山东高铁滞后的现状。

  在机场方面,济南遥墙国际机场改扩建全面推进,青岛胶东机场年底将接力流亭机场开始全面运行,届时青岛将拥有一座现代化、国际化的“4F级”新机场……全省共有六大机场的建设项目,这将彻底改变山东交通航空滞后的状况。

  某种程度上,山东迈入八车道时代,无论是纵向对比,还是横向对比,更多具有一种象征意义,展现的是一个经济大省向着经济强省迈进的昂扬之姿、奋进之态。

  山东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的全面发力,不仅重塑的是“山东的路”这一辉煌品牌,更迎来的是新一轮发展的曙光,目的就是要为全省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提供更加现代、先进、可靠的“硬件”支撑,奠定山东未来长远发展的牢固基石。

  NO.2 | 软件的升级

  山东造“路”,既要造有形之路,也要造无形之路。

  同样是7月下旬,山东省党政代表团由书记、省长率领,囊括16市和部分厅局一把手等30余人,用5天的时间,展开了一次京冀沪“问道”之旅。问道,就是问“路”。问什么路?就是问改革发展之路、制度创新之路,再具体一点,就是问流程再造之路。

  如果说基础设施建设是“硬件”,那么流程再造就是“软件”。山东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既需要“硬件”来搭框架、作支撑,更需要全新的“软件”覆盖各领域、贯通各环节、链接各主体。只有来一次“软硬件一体化”的全面升级再造,山东才能迎来一次脱胎换骨的凤凰涅槃。

  衡量一个地区“软件”质量,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看企业和群众办事的便捷度、体验度和满意度。

  7月21日的省委常委会,听取上半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汇报,研究部署下一步经济工作,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解决投资“谁来投”“怎么投”的问题。其中尤为强调要聚焦优化环境,强化制度创新和流程再造,通过领导干部联系企业、“万名干部下基层”等措施,搞好联系服务企业各项工作。

  这一条,有着鲜明现实指向。现实中,很多流程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看上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在政策落实过程中,在操作执行过程中,在企业、群众办事过程中,却每每碰到遇到堵点、断点,流程卡壳、“流”不动,让政策效果大打折扣,让群众叫苦不迭。

  据省审计厅公布的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政策落实和省重点项目建设情况的审计调查结果显示,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推进和政策落实方面,枣庄、济宁、临沂3市支持企业发展的奖补资金拨付不及时,共涉及资金3460.69万元。新旧动能转换基金管理使用方面,省级新旧动能转换基金成立后多数没有及时实现投资。截至2019年4月中旬,成立的12只新旧动能转换基金中,仅有6只实现了项目投资,省新动能基金管理公司收到省财政出资59亿元,对6只基金的10个项目投资11.05亿元,其余47.95亿元闲置,占81.27%。

  从中可以看出,制度创新也好、流程再造也好,其目标指向就是要进一步完善政府服务、提升政府效能。加快流程再造,就不仅仅是转变政府职能问题,而是再造政府职能的问题。除了要进一步从制度流程上打通痛点、难点、堵点,还要不断补齐政策衔接上的断点、断层、断面。

  只有在“软件”升级上下大功夫,充分释放流程再造的活力,努力形成制度创新的高地,才能真正充分调动各类主体投资积极性,大力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发挥政府引导基金和专项债券作用,加大“双招双引”力度,挖掘现有企业潜力,提升山东高质量发展的全要素生产率。

  NO.3 | 结语

  2018年的全省新旧动能转换大会上,“一年全面起势、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取得突破、十年塑成优势”,省委以宽广的历史视野,精准的时间刻度,勾勒出动能转换的时间表、路线图。

  山东造“路”,无论是完善“硬件”之路,还是升级“软件”之路,都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按照省委规划的时间表、路线图,既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又稳打稳扎,善作善成,我们有理由相信,伴随着山东“软硬件”的不断升级换代,山东高质量发展的大道必将越走越开阔。

责编:马婉莹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