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非遗绝活 聊城东昌木版年画
··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至今,有很多地方仍然保留着春节贴老天爷、灶王爷、门神、财神等民俗习惯,这不仅彰显了人们对于先祖的精神崇拜,也表达了对于生活的的美好愿望。
在聊城,木版年画历史悠久,据考证,这种版画是从宋代独幅版画美女娃娃发展而来的。明末清初,山陕西商客在东昌府东关清孝街开设的“刘振升画店”大受欢迎,而后各地商贾蜂拥而至,竞开画店。借助东昌府发达的刻书业,大量的插图雕刻艺人应邀,为各个画坊雕刻画版,就这样,独树—帜的东昌府民间版画横空出世。
由于东昌木版年画取材广泛,构图简洁,人物突出,刻画夸张,具有强烈的趣味性和装饰性。那时的东昌府木版年画作坊遍布聊城各城镇,生产的年画每年春节前都会远销到山西、河南、东北等地。
东昌木版年画与潍坊杨家埠年画代表山东木版年画的东、西两大派别。其制作工艺在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后,逐步发展为全部木版彩色套印,形成了绘、刻、印等专业分工。
在整套工艺中,“绘”的艺术水平直接关系到年画的质量和受欢迎程度,所以在东昌木版年画制作工艺中,对于画稿极为重视。
“刻”是指东昌木版年画中的刻版工艺,刻版时选用梨木木版,木质细腻而坚韧,不易磨损翘裂。制作一副完整的年画通常需要四到六块版。
刻版时必须保持原作的精神气韵,严格做到“陡刀立线”,即线条要有一定深度,这样刻好的木版才能耐磨损,不走形。
“印”就是木版年画的印刷技艺,在印制色版时,色块的多少与印刷的顺序成反比,即色块越少的颜色最先印,色块最多的颜色最后印,以此类推。
无论是哪种颜色,在印刷时皆不可过多或过少,过多会导致画纸跑色,过少会造成颜色不匀。
每一种成功的民间工艺,在制作方法上都有自己的诀窍。这些都是艺人们实践的经验结晶,也是十分可贵的文化创造。民间工艺几乎都有一部分要靠心、手的感觉才能把握的操作技能,这必须依赖长期的实践,否则是难以掌握的。
民国时期,东昌府木版年画达到鼎盛时期。近代由于漕运的废止,运河断流,京杭大运河给予鲁西北的地利日渐式微,丰富多彩的东昌府木版年画也失去了往日的辉煌。为抢救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2008年6月,东昌府木版年画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9年2月13日,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命名东昌府区为“中国木板年画之乡”。
对非遗的保护,除了进行资料整理等静态保护外,对民间刻版艺人的保护也十分重要。
2016年年初,为了发扬传承木版年画,作为创承人的郭春奎建立了永兴堂民俗文化传承大院。
为了推广木版年画,他还义务到学校进行授课,讲解木版年画的历史并现场演示。让很多来这里参观的人们受益匪浅。
而为了推广木版年画,他还义务到附近的中小学进行授课,讲解木版年画的历史并现场演示。
在漫长的岁月中,木版年画由农民质朴的民俗逐渐演变为象征农耕社会的艺术,这也正是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如今,这不差毫厘的非遗绝技,正彰显着时代赋予它的全新意义,散发着灿烂夺目的光彩,展现着聊城深厚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