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秃尾巴老李的传说

··

  秃尾巴老李的传说 严庆军

  莒县位于鲁东南、沂蒙山区东部,属日照市辖县。莒县总面积1952.4平方公里。此处地势北高南低,四周环山,中间丘陵、平原、洼地交接,气候温度适宜,四季分明。境内北之箕屋山为潍水发源地,是三代碁国故地,碁城故址现仍依稀可辨;西之浮来山峰秀林幽,千年古刹定林寺、天下第一银杏树、春秋鲁莒会盟处、刘勰校经楼等景点名播天下;东南马鬐山平地拔起,耸翠叠秀,南宋红袄军、元末红巾军的营垒故址犹存,兼有望海楼、一线天、仙人洞、仙女浴池等景观;东之屋楼崮,南之凤凰山,也皆有丽词伟句历代相传。

  莒地具有很深的文化根系,一万余年的文明起步,五千年的文明史,这方炎帝后裔以其卓越的聪明才智创造了灿烂的莒文化,中国最古老的图像文字、中国第一位文学评论家刘勰、天下第一银杏树驰名遐迩。

  “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在莒起源地是马鬐山下的寨里河乡龙尾村。寨里河乡驻地,原是南宋嘉定年间红袄军安寨抗金的地方,因名寨里河,现有大门庄、南小寨、北小寨、老营、擂鼓台等村与之相伴。境内有响水河、鹤河,老营山、大青山,乃山青水秀之地。

  “秃尾巴老李”勤劳、善良、忠厚、贤孝,每年都来龙尾村祭母,保佑得这个地方风调雨顺,留下一串串动人的佳话。这一传说,以其神奇的情节,传遍了整个莒州。清顺治四年秋,莒地多难,逃难者大都去了东北三省,他们把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带到那里,随后使该传说又在东北三省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如“黑白双龙斗”、“过江要有山东人”,并随之又衍生出白龙为虐莒县龙尾村,秃尾巴老李暗助乡亲,造福地方百姓的传说。当前,秃尾巴老李的故事有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等不同的版本,情节大同小异,但从不同侧面丰富了这一民间传说。

  莒县寨里河乡龙尾村“秃尾巴老李的传说”是这方百姓企盼风调雨顺的精神寄托。据《莒县志》记载,明末清初莒地的旱涝灾害较为严重,过去人们抵御旱涝灾害的能力很低,每逢大灾,必把希望寄托于神力,想象着会有像秃尾巴老李一样的神灵庇护。龙尾村几百年来每逢天旱必设坛祈求秃尾巴老李降雨,并在龙母坟前设有庙宇供人参拜纪念。可惜这些能够记载秃尾巴老李的物证在文革期间被彻底消毁。幸得龙头、龙泉、海眼、龙母坟、龙母泉、龙须泉、龙墩、旗杆座、马鞍石、饮马槽等与秃尾巴老李的传说有关的自然景观尚存。

  “秃尾巴老李的传说”思想内涵丰富,且内容涉及到天文、地理、农事、民俗等各方面的知识,也是山东百姓移民东北这一真实历史事件的折射。它激发了人们的必胜信念,在困难时期予人以希望,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具有一定进步意义。同时这一传说融合了当地美好的伦理道德,勤劳、善良、忠厚、贤孝的思想品质能够较好地起到密切乡里关系的作用,有着很好的教育意义。保护和传承这一历史传说,对于今天和谐社会的构建大有裨益。

  当前,秃尾巴老李的故事有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等不同的版本,虽然情节大同小异,但都从不同侧面丰富了这一民间传说。1981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将高殿卿主演的《秃尾巴老李》等皮影戏拍成20分钟的电影;1988年春季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播出过电视剧《秃尾巴老李》;1989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东分会出版《秃尾巴老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88年临沂地区编辑出版的《龙的传说》、1990年莒县编辑出版的《莒县民间文学集成》多篇记载了莒县龙尾村秃尾巴老李的故事。2007年莒县编辑出版《秃尾巴老李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莒县寨里河北李家村有一对夫妇,人到中年膝下无子。一日,夫妇二人在田里耕作,突然电闪雷鸣,下起倾盆大雨,二人躲避不及,被淋得全身透湿。没几日,妇人觉出自己怀孕了。生产之时(多说是在四月初五),丈夫带着接生婆回到家里,只见床前一滩血,妇人已死。在房梁上盘着一条青蛇,此蛇见风就长,农夫大骇,挥锄一劈,把蛇的尾巴劈了下来。那蛇腾空而起,直上云天。农夫第二天将妻子埋葬,一连三天大雾不止,人们听到坟地里不时有呜呜啼哭之声。三日后大雾退去,大家发现农夫妻子的坟墓已筑成了小山,坟前鼻涕一大滩,周围像被碌碡滚了一样。于是有老人说:“农妇生下的不是蛇,是一条青龙。它感生育之恩,来为娘守坟三天。”后有人作梦,梦见此青龙被众仙称之为“秃尾巴老李”。

  因为秃尾巴老李少了尾巴,被安排在离海近的山东负责降雨。它勤于职守,把个山东治理的不旱不涝,风调雨顺。一次,它为了把雨降得又细又匀,飞得很低很低的,结果在莒县刘官庄镇的李家楼被产妇的血光激了下来。人们看到此龙五丈有余,粗如石磨,只有半截尾巴,认定是秃尾巴老李,便纷纷担水为其润身。后来东南方向一团黑云漂来,降下大雨,秃尾巴老李借雨腾空而去。

  秃尾巴老李特别关照山东人,被歹龙视作偏心,并联名上告。后来秃尾巴老李被调到白龙江。当时镇守白龙江的是一条白龙,此龙习惯于在此作恶,便不肯与秃尾巴老李调换,于是在江内同秃尾巴老李进行了一场广为流传的大战。当地百姓已知秃尾巴老李的品德,并憎恨白龙的凶残及不务正业。所以在大战时,有白浪滚来,大家纷纷往江里扔石灰,当黑浪滚来时,纷纷往江里扔馒头;在百姓的帮助下,黑龙最终战胜了白龙,并在黑龙江一直待了下去,于是大家从此改称这条江为黑龙江。秃尾巴老李特别想念山东人,只要得知哪条船上有山东人,它便会一路护航,使其平稳渡过。直到现在,有船要渡黑龙江,必先问一声:“有山东人吗?”如果回答说有,艄公便起锚开船,就是在有风浪时,船也会稳稳地渡过;如果没人应答,艄公就要等一会,直到有山东人。后来就是没有山东人,人们也应答说有,只要说有,船就会确保平安渡过。龙尾村村民李凤琛非常确定地讲述了类似的经历:红卫兵串联那时,李凤琛去东北,在渡黑龙江时,听到艄公问有山东人吗,他一激动,便说:“有山东龙尾的!”船开之后,虽江上风平浪静,船却非常颠簸,李凤琛大惊,忙问怎么回事,艄公笑道:“秃尾巴老李得知家乡来人了,高兴得手舞足蹈呐。”

  白龙败到山东后,把这方的百姓视为仇人,尤其是对龙尾村。自白龙来后,龙尾村十年九旱。秃尾巴老李对白龙的行为无可奈何,于是便从东海,为龙尾村的父老通了一处海眼,并置两尊石龙把守。此海眼现仍在龙尾村的东侧,无论天有多旱,无论用水量有多大,此海眼永不干涸。两尊石龙,栩栩如生。同时,秃尾巴老李又把海眼东部其父劳动时所饮用的龙泉、其母劳动时所饮用的龙母泉以及它常出入的龙须泉全部连接了起来,使此四个泉里的泉水无论多旱常年有取之不尽的水。在龙尾村东山坡上,很多与秃尾巴老李有关的景点,遗迹犹存。如秃尾巴老李行完雨后,常坐着休息的龙墩;秃尾巴老李号令龙泉水师的旗杆座;秃尾巴老李用的马鞍和饮马槽等。这些遗迹形象逼真,为当地人所敬仰。

  据说秃尾巴老李除在每年的端阳节回莒祭母外,其它时间也常来莒。,那年五月初三,大旱,龙尾村的村民李玉台去寨里河赶集,路遇嫁到桃花峪村的龙尾妇女李凤兰,她言道秃尾巴老李回来了,伏在桃花峪村一位妇女的身上,让龙尾村的老上辈前去接它回家。于是李玉台就把此事告知了当时年龄最大辈份最高的李世和。李世和认定这是封建迷信,便决定不去。这时他的孙女突然嚎啕大哭,其态从未见过。李世和惊讶万分,万般无奈,便约李玉台一起前去,李玉台思想非常进步,不肯去;后来李世和约上李凤琛去了。见到被伏之女后,李世和说:“你说你是秃尾巴老李,没有证据呀?要不这样吧,现在正值大旱,你若真是秃尾巴老李,就下三天雨,灵验后,我们一定来接你,并为你修庙。”被伏之女说:“好吧。我就违纪下三天雨,在初九、十九、二十九这三天下。”后来这三天果然有雨。但李世和怕被责为搞封建迷信,就没有去接秃尾巴老李回家,也没修庙。

  据说秃尾巴老李来莒后,一般住在孙由乡的五楼山上。五楼山周围的人都知道,在山上有一个形似沙发的巨石,在这沙发的坐垫上有一个碗大的石洞,这石洞无论盛多少水也不满,无论天多么旱也不干。就是在这个石洞里,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人看到了秃尾巴老李。五楼山村的老人,从他爷爷的爷爷,就知道那里边有龙,并且常有人将它呼出。当云雾像帽子一样戴在五楼山头的时候,人们便会说:“秃尾巴老李来了!”传说某年春,时任地方官员的李传富,同县民政局的张作时来到五楼山上,当他们在那块石头上坐定后,李传富开玩笑地说:“秃尾巴老李呀,这是县民政局的领导,也是为人民办实事的,你不出来见见呀?”就在这时,洞内的水位突然上长,随之,一个形如鳝鱼的生物从洞内浮出,它不紧不慢,左右打量了一下,然后又沉入石洞,水位也随之退去。它露出来的时间约一分钟。李传富说这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

  传说肯定要带有一些迷信色彩。但笔者在采访中听了那些健在的人带着铮铮誓讲述着自己的亲身经历,便禁不住对秃尾巴老李的存在产生了疑问——这不会是一个未知的科学之谜吧?

  这一系列的传说就这样传了一代又一代,同时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身上又不断地发生着新的离奇的传说。笔者深信有一天我们能够真正读懂这些故事。

  传说中的“龙头“,位于莒县寨里河乡龙尾村村东,属天然石质龙头。两条石龙身粗两米围之不足,作探头饮水状,栩栩如生。村民曰:此双龙一雌一雄,镇守海眼泉边,保护着海眼清泉永远清流不断。“海眼“位于莒县寨里河乡龙尾村村东。直径两米余,无论天有多旱,长年不干。传说是秃尾巴老李专为家乡的村民所开,从东海穿于此地。此泉清澈甘甜,为李氏造福不浅。“龙母坟”位于龙尾村村北,占地77亩,传说为秃尾巴老李为其母所筑。此坟每到农历四月初五,必有大雾萦绕,皆言是秃尾巴老李前来为母亲上坟所至。“龙泉”位于龙尾村村东,海眼东300米处,传说是秃尾巴老李父亲耕作饮水处,泉水长年不干。“龙母泉”位于龙尾村村东,龙泉北100米处,是秃尾巴老李母亲耕作饮水处,泉水长年不干。“龙须泉”位于龙尾村村东北,龙泉东200余米。传说是秃尾巴老李栖身处,时常有两缕龙须流出泉外,因而得名。“龙墩”位于龙尾村村东,此石面积36平方米,状如坐墩,单独凸出地面,四周为土质。传说是秃尾巴老李行云面雨后,坐着休息的龙墩。“旗杆座”位于龙尾村村东,此石面积28平方米,状如旗杆底座,单独凸出地面,四周为土质。传说秃尾巴老李的龙王大旗就插在此处,秃尾巴老李在此号令龙泉水师。“马鞍石”位于龙尾村村东,此石面积49平方米,状如马鞍,单独凸出地面,四周为土质。传说是秃尾巴老李所用马鞍,被调黑龙江后,遗置在此。

  “饮马槽”与马鞍石同为一石,从石的上面看,是一个天然形成的水槽,如同民间的饮马槽。传说秃尾巴老李被调黑龙江,已不需要此马鞍,便改成饮马槽把它放在这个地方,供乡亲饮马之用。

  “秃尾巴老李的传说”以社会传承为主,即家族、邻里之间的互相传承,世世代代在莒县当地流传。所以莒县当今“秃尾巴老李的传说”的传承人众多,较为系统地讲述这一故事的代表性传承人有刘树芬、李凤琛、李凤标、李玉台、李凤兰、严庆军、严庆文、张亦农、刘海高、李永科、荆世海、田国学、张桂兰、刘海科等等。

  这里只列举知道“秃尾巴老李”故事最多的莒县寨里河乡龙尾村的李世和的传承谱系:

  代 别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文化程度

  传承方式

  居住地址

  以上不详

   

   

   

   

   

   

  第一代

  李友道等

  男

  1839年

  不详

  邻里传承

  寨里河龙尾村

  第二代

  李 志等

  男

  1864年

  不详

  邻里传承

  寨里河龙尾村

  第三代

  李方华等

  男

  1882年

  不详

  邻里传承

  寨里河龙尾村

  第四代

  李殿坤等

  男

  1890年

  不详

  邻里传承

  寨里河龙尾村

  第五代

  李家兴等

  男

  1906年

  不详

  邻里传承

  寨里河龙尾村

  第六代

  李世和等

  男

  1929年

  小学

  邻里传承

  寨里河龙尾村

  基本特征:

  “秃尾巴老李的传说” 在莒县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其流传历史悠久,范围较广。这一传说始自清初的莒地,后渐盛行山东全省乃至东北三省,传说本身见证了勤劳朴实的山东老乡移民东北这一重大且延续多年的历史事件,以及山东人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传诵的伦理道德观在莒县很好地密切着乡里的关系。他的勤劳、善良、忠厚、贤孝的美好品德,在世人的心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秃尾巴老李的传说”也承载了劳苦大众对家富年丰的美好生活的向往。传说中的时间、地点、人物较为明确,传说中的故事大都以实物作证,如龙头、龙眼和龙母坟等至今犹存。所以其故事性较强。

  重要价值:

  “秃尾巴老李的传说”是一个典型的民间文学作品,但它涉及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科学文化知识,如天文学、地质学、民俗学知识等,这对于科学研究有着较重要的价值。它同时承载了许多历史事件,如山东人移民东北等历史事件。反映出旧社会人民大众对战乱、灾荒等现象的愤懑与抗争和疾恶向善的朴素思想。传说歌颂了真善美,鞭挞了假恶丑,密切了乡里的关系,引导着人们的文化归属和认同,倡导勤劳、善良、忠厚、贤孝的美好品德,所以它又具有了很高的文化价值。

  濒危状况:

  随着文化生活的丰富,口头传说这一传承形式已渐渐边缘化,大多人不再主动传诵这一故事。熟知这一传说的人多已年迈,久而久之这一传说将会失传。由于社会发展、经济繁荣及城市化建设,龙尾村有关“秃尾巴老李传说”中的自然景观遭到破坏。

  近年来,莒县寨里河政府和龙尾村,为保护这一民间文学传说,采取了许多有利措施:为保护龙头、龙眼、龙母坟的生态环境,曾多次投资整治环境;并结合山区开发和河流治理,,修通了乡村道路,方便了群众前往龙尾村参观朝拜。

  有关部门以及民间文学爱好者,为抢救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陆续出版了《秃尾巴老李的传说》、《龙的传说》、《莒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故事卷)》等文学作品集和《日照民间故事选编》等。

   

责编:大众网·日照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