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头矶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

  当蜿蜒的京杭大运河流过临清,或许是自然的优势,或许是上天的垂爱,大运河在这里留下了多处足迹,保留至今的也不在少数,要想娓娓道来,那必须要从寓意“独占鳌头”的鳌头矶说起。

  鳌头矶位于聊城市临清市区,始建于1417年,占地一千二百平方米,距今已有600年的历史。关于它的由来,据说是当年的会通河在靠近卫河附近分为两支,分别在南北两处流入卫河,因此,在河流之间形成了一块周围环水的狭长陆地,人们称之为“中州”。

  明代正德年间,在中州翘首之地叠石为坝,坝形犹如鳌头,而“矶”为水边突出的石头,所以,知州马纶为其题名“鳌头矶”,用以寄托振兴临清文运、甲第蔚盛的美好愿望。

  如今高高悬挂的“鳌头矶”三字乃明代书法家方元焕所书。康熙皇帝南巡曾在此处登岸,为鳌头矶阁楼亲题“鳌头矶”匾额,当年登岸处镌刻的石碑至今还在。

  鳌头矶是一座古建群,北殿李公祠、西殿吕祖堂、南为望河楼、东为观音阁。整座建筑群小巧玲珑,错落有致,布局紧凑,且紧傍京杭大运河。

  现存主题建筑观音阁建在台基之上,下方建有门洞贯通。观音阁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歇山卷棚顶,四角飞檐,与望河楼相映成趣,浑然一体,是临清16景之一的“鳌矶凝秀“之所在。

  登上仅存三间的望河楼,大运河像一条玉带在楼前飘过。

  楼内东西山墙分别悬挂着两块大匾额,一块是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临清直隶州知州张度书写的“汶卫津梁“,端庄而洒脱的正楷,笔笔颇具功力。一块是清康熙年间临清知州、书法家王毂书写的“沙丘古渡“,苍劲雄浑的行书,神韵丰满,不失为书法中的上乘之作。

  明清两代,运河漕运鼎盛之时,文人骚客常登上鳌头矶眺望运河,舳舻往来,帆船如织,即兴赋诗唱和,寄情抒怀。

  明代大学士李东阳曾赋有七绝《过鳌头矶》:“十里人家两岸分,层楼高栋人青云。官船贾舶纷纷过,击鼓鸣锣处处闻。折岸惊流此地回,涛声日夜响春雷。城中烟火千家集,江上帆樯万斜来。”绘声绘色的勾勒出当年繁荣的临清运河景象。

  鳌头矶作为与京杭大运河关系最为密切的古建筑之一,保存较为完整,是研究明清两代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社会风俗、宗教文化和民间信仰等诸多领域的实物资料。

  1978年,鳌头矶被列为地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依原貌修葺一新。1984年又进一步彩绘修缮,并将临清市博物馆设置于此。2001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临清这座古城因运河而兴起,也因漕运的终结而衰落。2014年,京杭大运河申遗成功,运河沿岸也重现生机,我们祝愿临清能把握时机,再书写一段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责编:陶婷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