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黄河口” ——东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
··
大众网·海报新闻见习记者 马新怡 通讯员 武飞 东营报道
东营作为中国最年轻的城市,虽然建市时间不长,但东营这片土地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里是中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的故里,全国优秀地方戏曲山东吕剧的故乡。
近年来,东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出台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有效地抢救和保护了一批珍贵、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通过多年的普查,挖掘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线索4631条,项目1501个,利用普查成果,各级非遗保护机构建立了比较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档案;与此同时,四级名录体系和传承机制已基本健全,东营市已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项、省级名录项目10项、市级名录项目44项、县(区)级名录项目85项,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5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7人;其初步建立了一支以市级业务干部为指导、县级文化业务干部为骨干、乡镇及村文化干部为基础、社会保护力量为补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队伍,非遗传承工作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厚重的文化底蕴形成了东营丰富而且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里是一个多种自然景象、文化现象、民俗事象交相辉映的地方。黄河文化、海洋文化、古齐文化、盐运文化、移民文化、屯垦文化、石油文化在这里相互启发、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渤海湾畔的古老居民与山西移民、河北移民、鲁西移民,在生产习惯、生活习惯、节日习俗、婚庆习俗等方面互相碰撞、互相借鉴、互相融合。民间文学,传统戏剧、舞蹈、音乐等表演艺术以及传统手工技艺在这里世代传承。
非遗是人们自古至今的一种生活方式。非遗因人的生活需求而产生,也因人的生活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所以,非遗保护我们提出要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需求。
此外,非遗具有世代相传、活态传承的特点。这是非遗区别于文物保护的主要方面。我们的非遗是祖先创造的,历经数千年的大浪淘沙,汲取了不同时代人们的创造精华,赋予新的生命,传衍不息,自始至终以活态方式传承下来。所以,我们认识到,非遗是动态的、活态的、流变的,非遗是不断被再创造的。
十余年来的非遗保护中,我们在不同时期,不同发展阶段,提出了不同的非遗保护理念和方式方法,如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立法保护等,这些理念和保护方式具有鲜明的中国实践和中国特色,为推进不同非遗类别的保护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东营市也牢牢地抓住传承人这个非遗保护的核心点,关注传承人传承环境的改善和待遇的提高,为传承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奠定基础。
东营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旅融合,精准扶贫和文化产业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带头作用,充分展示了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传承多彩非遗、创享美好生活的活态传承理念,以及“讲好黄河故事 传承历史文脉”的成果。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依然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并将其打造成为宣传东营形象、展示黄河文明的亮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