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援藏故事|昔日戈壁荒滩 今朝高原绿洲

··

大众日报记者 梁旭日

  从1995年到2020年,从第一批到第九批……25年来,一批批山东援藏干部人才来到雪域高原接续奋斗!

  近日,记者在西藏日喀则采访,见到的一片“高原绿洲”,充分体现了这种接续奋斗的精神。

  车行日喀则,目之所及,最常见的景色是——蓝天白云下,黄褐色的连绵远山。山上多是砂石,少有绿色。

  但在位于日喀则市区北边的南木林县,有一大片“绿色”令人印象深刻。

  “你看,这都是我们种的树!”7月21日,站在南木林县雅江北岸生态示范区一处观景台上,山东潍坊第七批援藏干部人才领队、南木林县委常务副书记张志强说。

  举目远眺,只见一排排树木整齐排列,由近及远直到山边。中间点缀着油菜花田,淡淡花香随风飘来。

  可在十多年前,这里完全是另一番模样。

  当地老百姓有这么一句话——“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风吹石头跑,地里不长草”——形象地说明了当时的情况。

图片说明:十多年前,这里纯粹是砂砾地、荒滩地。

  这样的环境,能种活树吗?

  杨建老家陕西,长期在日喀则从事林业工作,见证了山东援藏种树的历程。据他讲,以前,这里纯粹是砂砾地、荒滩地,根本存不住水,刮起风来,人都站不住。开始时,很多当地人都不看好,觉得不可能。

  可在对口支援的潍坊援藏干部人才看来,西藏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这里环境越是恶劣、沙化越是严重,越要下大力气植树造林。

  他们绞尽脑汁、想方设法,优先选择道路两旁土壤条件较好的区域,采用“三大一深”(大坑、大苗、大水、深栽)的方法进行试种,同时加强后期管护,结果成活率达到80%以上。

  看到希望、有了信心,植树造林的规模不断扩大。

  从2011年正式启动,发展到现在,示范区累计投入资金2亿多元,植树造林4万多亩,栽植新疆杨、榆树等苗木200余万株,还建设了水渠,长度达到50公里。

  现在,这里的风沙减少了1/3,核心区氧气含量提高了5%,空气湿度增加了10%,昔日的戈壁荒滩变成了生态绿洲。

图片说明:现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一片“高原绿洲”。

  生态环境的改变,靠的是一批接着一批干!这期间,潍坊援藏干部人才从第三批换到了第七批,但不变的是,他们对改善生态环境的不懈坚持。

  “最难的就是水。”杨建说,在这里,栽活一棵树很不容易,如果不持续浇水养护,树肯定渴死掉了。山东援藏干部踏实、肯干、吃苦、坚韧的劲头,他是很佩服的。

  现在,“接力棒”传到了潍坊市第七批援藏干部人才手中。除了“绿荒滩”,他们又动起了“富口袋”的心思,通过发展具有生态功能的经济林、海棠园等项目,做起生态、产业、扶贫融合发展的文章。

  目前,“林业经济”解决了2200多人就业,每年能帮助困难群众增收近3000万元。

  “从南木林生态示范林的种植,可以看到‘一批接着一批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力量,最终的成效是非常明显的。”山东省第九批援藏干部人才领队,日喀则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马金栋表示。

责编:刘春暖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