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神器”AED有了,你敢施救吗?

··

  从昨天起,北京的地铁站开始配置AED(自动体外除颤仪),按照计划,到2022年底,这种用于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急救设备,将在北京地铁车站实现全覆盖。除了AED设备的铺设,北京急救中心也会把地铁中的AED设备定位,与急救中心互联。

  如果身边有人发生心脏骤停且危及生命,在救命的“黄金四分钟”里,你敢使用AED完成急救吗?

  在10月28日的节目中,《新闻1+1》连线北京市急救中心培训中心主任陈志,共同关注。

  1.普通人可以使用AED吗?操作有风险吗?

  北京市急救中心培训中心主任 陈志:根据我国法律规定,AED就是为非专业的普通公众设计的。经过培训的普通公众可以用,在120的调度下大家也可以用,但其实,在紧急时刻,任何一个人都可以用。第一,它是安全的,第二,它的指示非常清晰,所以它的风险就非常小。

  2.敢用AED的人多吗?有多少使用AED抢救成功的案例?

  陈志:根据这么多年的观察,社会上大多数公众,首先是不敢用,有些人即使培训完了也不敢用,也有些人是不愿意用。有多少人是被AED救活了?其实很少很少,但还是有。据我所知,在深圳地铁站、杭州火车站、上海机场都有普通人使用AED把人救活的案例。

  3.有了AED,公众为什么“不敢救”?

  陈志:公众会考虑:①自己能力不足,“救坏了”怎么办?②万一“救坏了”会不会承担法律责任?③有没有救他的必要性,还是等120来?

  4.先出手救,才有可能留住生命

  抢救突发急、危、重、伤病,都有时间要求,对于最危重的疾病心脏骤停,四分钟以后大脑皮层开始不可逆地死亡,十分钟基本上生命的火车就开出站了。生命过站不停,所以必须四分钟之内出手,只有你去救,才能谈有多少可能被你救活。

  在我国有“好人法”,你犯的一些基础性错误,在法律上完全免责。

  救人毕竟关乎别人的生命健康,不是儿戏,也不是一下子能做完美,这种矛盾永远存在。所以还是要通过大力推广急救培训,开展各种岗位培训,让大家掌握急救技能,公众也要积极参与,一个人一生中起码要拿出一天来参与急救技能培训。

  5.法律免责,为何还有很多人不敢救人?

  陈志:一方面,公众看到法律免责,可能解除了一些顾虑,愿意大胆出手。另一方面,有人认为即使法律免责,也还是不想救,主要考虑到自己技能不够,担心犯错误,万一由于技术错误导致了患者更严重的问题,没有把他救过来,这是一件心理上很过意不去的事。

  6.

  如何看待绝大多数人救人时会选择与工作人员一起操作AED?

  陈志: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目的都是让AED尽快到患者身旁,尽快使用。找工作人员一起操作,在现实中比较可行,因为公众急救培训比率不大,很多人在这方面技能上可能有欠缺。每个地铁站现在只有一台AED,找工作人员也能够迅速取到,同时工作人员都经受过培训,可以高效使用AED。

  但也非常鼓励愿意独立操作的人,因为AED本身就是给非专业人士使用的,所以自己独立使用完全没有问题。

  7.建议:未来要统一AED设置标准

  陈志:未来我国还是需要统一标准,就像消防栓一样,一看到红红方方的箱子,马上就会反应它是消防栓。未来建议国家出台一个标准,要让大家一看到这个箱子,就知道这是AED。据我所知,北京市政府,包括国家卫健委也正在做这项工作。

  8.AED在全国的使用效率高吗?

  陈志:据我所知,在配备AED的城市,比如深圳、上海、杭州、南京,包括北京,都有使用AED救活人的案例。北京在白云观安装了一台AED,曾有工作人员、非专业人员一起使用AED将一名心脏骤停游客抢救成功,所以,随着AED的配置越来越广泛,这些例子也会越来越多。

  9.所有面向社会公众服务的大型公共场所,都应该配备AED

  陈志:首先,要解决有和无的问题,所有面向社会公众服务的大型公共场所,都应该配备AED。有很多城市出台了急救立法,比如北京、上海、深圳、海口等,都要求在公共场所要配备急救物资。北京市政府在2017年有了北京市的急救立法,2018年2月,北京市卫健委出台了公共场所急救设施设备配置清单,要求公共场所要配备一个急救包,一个AED。

  10.中国公众急救培训率低,如何解决?

  陈志:①社会要大力宣传推广,大家要有急救意识。②要从体系上做一些事,比如要把急救培训纳入整个民族的基础教育中,当孩子上幼儿园时,就要针对幼儿园孩子的年龄段做一些急救培训;到了小学,急救知识要拓展,到了中学、高中、大学,和其他在职教育,都要纳入急救教育和培训。

  在2018年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这本必修教材上,已经有一篇心肺复苏的文章,未来全中国所有普通高中的中学生都要在体育课上学习心肺复苏术。在今年将要出版的普通高中英语课本上,其中有一章讲的都是急救,其中包含了烫伤、外伤,也包含了心肺复苏术。所以,现在已经把急救知识普及到了高中,未来希望在初中、小学、幼儿园,包括成人在职教育都要有这些急救培训的安排。同时,也提倡社会公众要努力去发现一些机会,创造一些机会,接受各个专业机构举办的急救课程。

责编:曲欣萍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