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中国通史:东汉为何陷入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怪圈?

··

本期结束

本期主创

策划:邓玲玲

脚本:胡 难

编绘:锄 头

合作联系:2685618506@qq.com

粉丝③群:512474045

官方微博:@铲史官漫画

原创漫画,欢迎分享

话题聚焦:同样都是汉,东汉与西汉差别为啥那么大?

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言下之意,东汉不及西汉兴隆的根本原因在于用人不善。诸葛亮所说的“小人”,应当是指外戚、宦官,尤其指桓、灵二帝时专擅朝政、打压士族的宦官。但是,外戚、宦官专权的现象,背后有着深刻的原因,并不是由皇帝主观决定的。东汉与西汉的根本差异也并不在此。

吕思勉先生在《秦汉史》的《总论》中说:“自来治史学者,莫不以周、秦之间为史事之一大界,此特就政治言之耳。若就社会组织言,实当以新、汉之间为大界。”所谓的周、秦之变,是指政治制度上由领主分封的贵族政治,转向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而从新莽到东汉的变革,是指在社会组织方面,豪强地主集团取得了主导地位,成为了统治阶层。

秦灭六国之后,在天下范围内建立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可是,这种制度的根基并不牢固,随着秦末天下大乱,战国时代的贵族领主势力又重新复活。而西汉的统治阶层,总体上是出身于楚国淮北地区的庶民,他们在战争中崛起为新兴地主。所以,西汉前期主要的政治斗争,本质上是新兴地主与贵族领主的矛盾。到西汉中后期,剧情变成了豪强阶层与维护自耕农的皇权之间的斗争。随着新朝覆灭,东汉建立,豪强阶层最终获胜,取得了统治地位。

所以,虽然西汉、东汉都姓刘,但实际上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政权,并不存在东晋之于西晋、南宋之于北宋那样的继承关系。西汉皇权积极维护自耕农的利益,利用盐铁官营、平准、均输打击大商人、大地主;而东汉皇室本质上是豪强阶层的利益代言人,虽然东汉皇帝也维护过自耕农,但只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让他们不造反而已。

这种差异带来的显著后果是,西汉民生富足,财政充裕,社会稳定,政府动员人力、调动物力的能力强,能够给对外战争、工程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援。而东汉的社会财富、人口资源主要由豪强控制,造成国弱民贫,社会矛盾尖锐,要打仗时既筹不到钱,也征不到兵。以经营西域为例,朝廷给予班超的支援始终十分有限,基本全靠他自己惨淡经营。班超死后,他的儿子班勇继续支撑西域。班勇之后,东汉最终丢掉了西域的控制权。

东汉与西汉的另一个根本差异,就是皇权的“内卷化”发展。在封建帝制时代,皇帝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会不断强化皇权,所以在两千年间,皇权总体上处于增长的趋势。只不过每个朝代加强皇权的方式不同而已。西汉时,皇权的强化主要是通过整合、控制地方势力来完成的,从高帝到武帝,地方上的王国、侯国、豪强势力统统被收拾了一遍,皇权处于增量增长的阶段。

而东汉皇权先天不足,甚至依赖于地方豪强势力,所以不可能通过打压豪强、整合地方来强化皇权,而是在朝廷内部,通过剥夺政府职能来巩固权力。虽然汉武帝也通过设立中外朝来削弱相权,但中朝只分走了三公的决策权,在执行政令层面,外朝职能还是健全的。而在东汉,三公徒有虚名,御史台竟成了少府(掌管宫廷用度)的附属机构,皇帝直接指挥尚书台行使权力,与皇帝关系越亲近的人权力越大。这也就是诸葛亮所说“亲小人、远贤臣”的真正原因。所以,当皇帝驾驭不了权力,最接近皇帝的外戚、宦官便轮流把持朝政。

新莽、东汉之间之所以成为中国社会组织的一大界线,根本原因在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潜力已经耗尽。从战国到西汉中期,小农经济一直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关系,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作方式,能够激发农民开垦荒地的积极性,随着人口的增长,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由此带来了商业的兴盛、社会的繁荣和文化的昌明。

可是,一旦人口的增长超过了土地资源的阈值,就会造成人地关系的紧张,豪强地主不得不通过土地兼并来实现财富增殖,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而据现代学者估算,西汉后期人口峰值突破6000万,后世直到北宋才超过了这一峰值,所以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到东汉形成了成熟的地主庄园经济。经济基础的“内卷化”决定了上层建筑的“内卷化”,这也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东汉的文治武功不可能达到西汉的高度。

东汉皇室世系图

参考文献

范晔《后汉书》,司马光《资治通鉴》,吕思勉《秦汉史》,翦伯赞《中国史纲要》,张岂之《中国历史》。

更多精彩内容,扫码加铲史官微信公众号阅读。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