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16市党报今日要闻丨一年靠泊400艘,青岛成为“巨轮港”

··

大众日报记者 杨庭栋

  梳理1月6日山东16市党报要闻,以下亮点值得关注——青岛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影响力不断提升,去年大型集装箱船舶抵靠数量同比增8.11%;东营市实施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以来,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一以贯之、持续加力、成效初显,“红色引擎”让乡村振兴的“绿色底片”愈加明亮……

  青岛:一年靠泊400艘,青岛成为“巨轮港”

  东营:“红色引擎”擦亮乡村振兴的“绿色底片”

  烟台:澎湃创新力量

  潍坊:打造蔬菜“中国芯” 掌握产业“话语权”

  青岛:一年靠泊400艘,青岛成为“巨轮港”

  置身“大船”时代,青岛正成为备受全球航运公司青睐的枢纽港,在新发展格局中的“双节点”价值更加凸显。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抵达青岛港的400米级集装箱船达到400艘,比2019年增长8.11%,是2018年的2倍,创历史新高。预计2020年青岛港完成货物吞吐量超过6亿吨,集装箱超过2200万标箱。在国际贸易及其供应链受疫情严重冲击的形势下,这样一份“成绩单”从侧面印证了青岛口岸营商环境建设的持续优化,极大提升了青岛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船长400米左右的集装箱船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海上货物运输工具,具有建造精度高、适港性强、油耗低、装箱量大等优点。从全球集装箱船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看,随着运输需求的增长,造船技术的提升,以及班轮公司对规模效应和单位运输成本的考量,船舶大型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拥有超大型集装箱船已成为顶级班轮公司的标配。2013年9月18日,船长399米的丹麦籍集装箱船“美瑞马士基”轮抵达青岛港,首开青岛港接卸400米级超大集装箱船的记录。近几年,随着青岛口岸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港口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大型集装箱船舶抵靠青岛港的数量逐年攀升。2019年抵达青岛港船长400米左右的集装箱船达到370艘,比2018年增长67.85%。

  东营:“红色引擎”擦亮乡村振兴的“绿色底片”

  东营市实施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以来,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一以贯之、持续加力、成效初显,“红色引擎”让乡村振兴的“绿色底片”愈加明亮。

  过硬支部“建起来”,产业发展“有劲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各县区全面推行支部领办创办合作社,突出抓好7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构建农村区域党建联合体,把村级资源整合起来,实现抱团发展,持续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农村党支部组织群众、服务群众的“硬实力”不断提高。针对镇村不同产业发展布局,统筹规划、上下联动,量身打造、精准施策,充分发挥“土专家”“田秀才”的示范引领作用和农业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新培育市级农业“新六产”示范主体50家以上,黄河口大闸蟹、大米、莲藕、滩羊等品牌价值日渐提升,农村产业融合新业态如雨后春笋,展现出勃勃生机。

  党员干部“动起来”,村居改造“有势头”。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全市上下建立“支部走进党员心里、党员走进群众心里”工作机制,在农村,依托党员责任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一句话实事承诺、为民服务代办等党员服务活动载体,组织党员在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亮身份、强示范、作表率,引领群众支持农村改厕、污水垃圾处理和城乡环卫一体化,画好美丽乡村建设“同心圆”。以农村党建网格为单位,农村党员争相扛起“河长”路长”“巷长”职责,“护河”“护路”“护绿”“厕所革命”等生态环境建设的合力不断汇聚,随着黄河滩区旧村台改造全面完成,全市人民将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党建阵地“用起来”,群众文化“有乐头”。党建阵地建好更要用好。围着乡下走一圈,可看到农村道路向进村入户延伸,镇街基层党校建设“串点连线”、蔚然壮观,一个个党建图书室(架)建成使用,党员群众学习教育资源更加丰富。党员带头开展涵养家风、美丽庭院建设,弘扬尊老敬老爱老传统美德,精神文明“四德”建设深入推进,“红色文化”与“时代文化”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如今,一项项红色文化资源得到深入挖掘,一条条党群教育体验线路陆续开发启用,“进千村乐万家”等系列文化惠民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乡亲们的“幸福指数”一天更比一天高。

  烟台:澎湃创新力量

  开局谋新篇,起步新征程。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并将其摆在各项规划任务的首位进行部署。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新年伊始首个工作日,市科技局召开会议,对全年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战略科技力量作为主攻方向,夯实基础、补齐短板、树立样板,打通“科研发现、技术发明、成果转化、产业发展、环境优化”创新发展全链条,进一步完善区域创新布局和全市创新体系,培育形成多样性、协同性、包容性的创新生态,加快将烟台建设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创新高地。

  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飞越科技创新“最后一公里”

  “利用‘智网’带动,建有国际技术交易市场平台、科技要素交易平台、大型仪器共享平台、技术转移人才在线课堂等多个线上平台,现已汇集科技成果2100项、专家2497人,上线产品738项,入驻合作机构228家。”4日,在烟台市(国际)技术市场,烟台市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王海超介绍说。

  技术交易和成果转化作为科技创新的“最后一公里”,将技术转化为效益,对于推动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由市科技局、高新区管委、山东火炬生产力促进中心三方联合共建的烟台市(国际)技术市场,眼下成为我市推进科技发展、培养创新人才、提高科技实力、促进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载体。

  “自烟台市(国际)技术市场建设以来,解决企业技术、人才、金融等需求50余项,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0余家,举办科技服务活动43场,累计参会人数10000余人。”王海超介绍,2020年市场承办了烟台首届国际技术交易大会,大会设1个主会场和平台推介、产技对接、技术拍卖、中俄创新对话等4个专场,通过官方网站和技术市场平台同步直播,主会场签约项目17项,签约金额共计8.155亿元。

  潍坊:打造蔬菜“中国芯” 掌握产业“话语权”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一粒种子能够改变一个产业,一个品种可以富裕一方百姓。

  沿着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前进,面对加快推动蔬菜产业迈向中高端的客观需要,面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重任,寿光市主动融入潍坊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不断创新提升“三个模式”,持续整合资源要素,强化顶层设计,全力打造蔬菜产业的“中国芯”,加快建设蔬菜“种业硅谷”,实现了从“种菜卖菜”到“育种卖苗”的历史性跨越。

  建设“种业硅谷”,掌握蔬菜产业话语权

  寿光是全国闻名的蔬菜之乡,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寿光菜农不得不接受“一克种子一克金”,种植成本不断增加的无奈。有关人士曾疾呼:“我们炒盘青椒也要看外国人的脸色,因为种子是人家的。”

  据了解,自我国种子市场全面对外开放以来,先后有30多家国外种子公司在寿光设立育种研发基地,推广蔬菜品种达到370多个。寿光菜农每年购买种子大约花费5亿元,有4亿元让国外公司拿走了。

  但在今日,这一情况得到彻底扭转。“国产种子越来越多,种出来的番茄品质、口感都很好,而且耐运输、储存,一点不比外国种子差。”古城街道西范村,有着20多年番茄种植经验的菜农范庆军见证了国产种子的崛起。

  古城街道是知名的“番茄小镇”,这里以大规模种植番茄为主。范庆军告诉记者,过去买外国的种子价格高,还要自己育苗,等坐果时发现品质不好,这一茬就白种了。现在都是直接买苗,价格还便宜。更关键的是,一度贵如黄金的番茄种子价格逐渐走低,从一袋500多元下降到不足200元,大幅降低了种植成本,增加了收入。

  三木种苗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树森对国产蔬菜种子的逆转深有体会,他说:“以前基本被外国公司垄断,价格完全由他们定,很容易被‘卡脖子’。”

  牢牢掌握蔬菜产业发展“话语权”,为推动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寿光市全面推动国家现代蔬菜种业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加快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蔬菜种子产业体系。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杨庭栋 整理报道)

责编:马婉莹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