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日照66岁老人!数十年都在做这件事......

··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付三义 见习记者 张璐 日照报道

  19日下午,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来到东港区涛雒镇成家廒头村成洪积家里,66岁的他正忙着为元宵节扎制鱼灯。

  守艺数十载

  传承着涛雒鱼灯的变与不变

  鱼形彩灯,是日照人的浪漫。说起涛雒鱼灯,很多日照人都知道成洪积,他出生于一个鱼灯扎制世家,父亲、祖父都是有名的扎灯高手,从小便和鱼灯结下情缘。

  小时候,成洪积经常看到爷爷在扎鱼灯过程中绘画。耳濡目染,他也喜欢上了绘画,爷爷手把手传授技艺。“经过爷爷和爸爸的巧手,蒲杆和纸料变成造型各异的鱼灯造型,我感到非常神奇,打心眼里喜欢这门手艺。”成洪积说。

  从设计构图,挑选材料,制作骨架,到装灯、裱糊、上色……小小的鱼灯制作工序竟有32道工序之多,考量着手艺人在空间架构、色彩搭配、艺术创作等全方面的能力。

  涛雒鱼灯巧妙地结合了五彩斑斓的渔民木版画。成洪积把鱼身当画板,尽情挥洒,看似天马行空,浮想联翩,实则创意构图,腹有草稿。色彩艳丽的夸张造型使整条鱼被赋予了生命,一眼望去,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尽显“海阔凭鱼跃”的恣意畅快。

  非遗在乡村振兴中

  焕发新的活力

  乡村振兴,非遗保护传承不可或缺,这是先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物质财富,没有理由不保护好、传承好。涛雒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一座人文气息浓郁的历史文化古镇。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非遗“活”起来,新农村才会更美丽、更有生机。

  随着年岁渐长,成洪积的技艺也在不断进步,更加坚定了他非遗技艺传承和保护的决心。“渔业是涛雒渔民的经济支柱,涛雒鱼灯就是渔文化的结晶,这一份文化传承我们要延续下去。”

  今年元宵节前后,成洪积和家人们制作了上万只鱼灯,他还在思考如何带动更多乡亲致富。“国家给我们提供了好机会,市里现在也很重视非遗传承,我们也要回报社会,带动父老乡亲增收致富,让日子越过越好。”成洪积说。

  百年历史传承

  绽放非遗之美

  古为海曲盐产重地的涛雒镇,如今是东港区农业重镇、沿海大镇,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涛雒镇世代耕海牧渔,从而衍生出了众多独特的渔文化和渔风情。

  涛雒鱼灯广受欢迎的背后,是传承上百年的鱼灯扎制工艺。据说,涛雒鱼灯起源于明朝初年,起初用作夜间行走照明,后来他们在灯笼上绘制花卉图案,并开始流向市场。清康熙51年,江苏盐城人成永健任日照知县,到成家涛雒镇成家廒头村时发现这里风格独特的纸灯笼,于是提出“北有潍坊风筝,南有廒头灯笼”的说法,为之扬名,并将费时的手绘灯笼改制成刻版印刷。

  成家廒子灯笼有鱼型、鼓型、六棱、四棱,和折叠灯笼等,都统称为鱼灯,取“年年有余”之祥意。每到元宵节,一个个工艺精良、设计精美的鱼灯,穿梭在涛雒大街小巷,寄托着人们对“年年有余”“富贵有余”美好生活的向往。

  市非遗中心工作人员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一代代人的传承下,给予了人们润物细无声的生活养分。非物质遗产“活”起来不仅应和了当代国人日益提高的审美需求,更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之花开在当代中国文化土壤的高光时刻。”

责编:韩依晓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