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秧歌古村,探密商河年味,鼓子秧歌融入商河人血脉的文化图腾

··

    商河,鲁北平原上的一个千年古县。

   在商河,没有秧歌就不算过年。疫情防控下,不能组织成型的表演队伍,但村头上时常有三三两两的村民击鼓随舞,鼓子秧歌的身影依然处处可寻。2月23日下午,我和商河县摄影家协会部分会员深入商河乡村寻访年味,出城区一路北上,不多时,一阵激人奋进的锣鼓声传来,我们沿鼓声来到殷巷镇闫家村,恰逢村民在村头自娱自乐,我们的到来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震天的锣鼓、刚劲的秧歌、淳朴的民风,让我们很快便融入这个秧歌古村欢乐的海洋。     

      著名的旅游博主山东Nini携团队来商河拍摄鼓子秧歌,在城区拍完阳光艺术团鼓子秧歌的精彩演出后,也随我们来到殷巷镇闫家村,他们亲身感受到了商河人民的热情和商河鼓子秧歌的震撼!       “今年84啦!”右边带眼镜的老人叫闫吕仁84岁,左边的老人叫闫连仁80岁,这对亲兄弟从小就一直是队伍里的头伞。旅游博主山东Nini告诉我,这才是小时候过年的感觉。

    这个敲大鼓的老人叫闫义平,今年80岁,雄风不减当年。

    原汁原味原生态的鼓子秧歌表演深深的吸引了我们。

商河鼓子秧歌,是田野里长出的艺术,散发着泥土的芳香。商河鼓子秧歌,是商河的魂,是商河各项事业发展的原动力。

那威风的锣鼓,那恢弘的场阵,那铿锵的脚步,那震天的呐喊,仿佛鲁北平原上涌动的春潮,唤醒了大地,吹绿了原野,鼓舞起商河人民干事创业的壮志豪情,激励着商河人民铿锵前行! 

    鼓子秧歌世家,一家老老少少都会跑秧歌。

      我们为村民们合影!

以下文字作者为商河鼓子秧歌界著名女头伞闫金梦,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女中豪杰,字里行间皆真情,我一字未动原文奉上,让我们一起看看新一代鼓子秧歌传人的感受……

我们村最早是在1952-1958年举办过鼓子秧歌,中间间断了六十多年,在2015年我们村又重新举办起来。我老爷爷叫闫福仁,是出了名的老头伞,以前我们村在我们商河县的鼓子秧歌队里面知名度很高。我爷爷叫闫义德,是以前在村里打大鼓,跑头伞,现已过世,我问我爸爸来,我爷爷现在要还在的话,年龄是九十六岁了。我爸爸这个年龄段是七零年代,那时候秧歌正赶上间断了那段时期,他心里也非常热爱,所以每年过年他都会带着我去邻村看秧歌,我叫闫淑华,今年20岁,我小时候去看秧歌,看秧歌的人里三层外三层,我爸爸总是会把我举到他肩膀上我才能看到里面跑场的人。我小时候接触鼓子秧歌是因为个人热爱,也是有家族的遗传,鼓声震耳,伞姿飒爽,还有那种热闹的氛围,它给我的感受就是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所以我开始一路拜师学习商河鼓子秧歌伞、鼓,这一路走来容易不容易只有我自己知道,我最初学习的时候,正值冬季,每晚七点我都要骑电动车赶到距离我家四十多里地的县城和那边的老师学习动作,晚上回到家都得十点以后了。那段日子我坚持下来了,首先是热爱,还有认识了许多热爱鼓子秧歌有共同爱好的朋友。通过日常参加活动也好,比赛也好,我体会到,鼓子秧歌不仅仅是个人爱好,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作为当代青年,我觉得我有责任与义务去发扬,去传承。  鼓子秧歌代表了我们当地的文化特色,我希望它能生生不息,源远流长。在以后的生活历程中,我会不忘初心,继续努力,争取继承传统。吸引更多喜欢鼓子秧歌的人参与我们,关注我们。 


特别声明:本文为“海报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个人观点。海报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