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妈妈”李玉坤:20年资助90名贫困生

··

她是一名环卫工,却拥有一颗金子般的美丽心灵。

虽然收入不高,但她以大爱之心大善之举,无私地帮助遇困学生——从1998年至今,山东威海市文登区环境卫生管理处退休工人李玉坤先后资助了90多名遇困学生,成为远近闻名的“社会妈妈”。2011年、2016年,李玉坤先后获评山东慈善奖“最具爱心慈善行为楷模”“最具爱心捐赠楷模”奖项。日前,在威海市慈善总会主办的威海慈善奖颁奖典礼上,75岁的李玉坤荣获“最具爱心慈善楷模”奖。

雪中送炭,特困家庭获得关爱

1986年,李玉坤在威海市文登曲轴厂工作的丈夫查出患有肝肾脾综合征。大夫告诉她:保养好的话或许能活三两年。

这句话犹如五雷轰顶,她的大脑一片空白。

李玉坤经历过太多的苦难:2岁时父亲去世,十几岁便辍学像男劳力一样下地干活;结婚后丈夫在外地当兵,她一个人忙里忙外撑起一个家,含辛茹苦照顾一家老少;她31岁那年,4岁的儿子患视网膜母细胞瘤夭折……

以前生活无论多少苦,李玉坤都坚强地扛了过来,可没想到刚到40岁,两个女儿还没有长大成人,丈夫就可能弃她而去。她时常两眼含泪,实在不知道以后的日子怎么过。

正在她孤独无助的时候,文登曲轴厂伸出援助之手。工厂负责人安排李玉坤带着丈夫去北京大医院治疗。在丈夫治疗和卧病在床的12年间,花费的7万元左右都是厂里报销的。这笔钱对于当时月收入不足千元的李玉坤一家人来说,可是一个“天文数字”。厂里干部职工还自发捐款,帮助李玉坤一家渡过难关。同时,城里的左邻右舍、农村的乡里乡亲也嘘寒问暖,时常送来吃的穿的等生活用品,还帮助照料李玉坤的两个孩子。

“那时,我一个人的工资不仅要负担丈夫的医药费,还有生活费和两个女儿读书的费用,家里特别困难。”李玉坤说,“幸亏得到社会上一些好心人的帮助,感觉很暖心。”

那些来自周围人群的慈心善举,如同一股暖流,温暖了李玉坤一家人,也永远铭记在李玉坤的心中。她暗下决心,如果以后自己有条件了,也一定要尽己所能帮助那些陷入困境的家庭,让爱心得到传承。

1990年,为了方便照顾生病的丈夫,李玉坤从农村来到文登城里找了一份环卫工的工作,当时每月工资仅有120元。这份工作收入低,而且又脏又累,很多人上岗后坚持不到3个月就辞职了,而李玉坤一干就是20多年。

1998年,李玉坤的丈夫最终因病去世。也就在当年,听到我国长江流域发生洪水灾害的消息后,李玉坤坐不住了。“做人就要学会感恩,要懂得知恩图报。在咱们家最困难的时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无私援助,现在南方遭受灾害,咱们岂能视而不见!”李玉坤对两个女儿说。

尽管丈夫去世后自己还背负着2万多元的债务,可李玉坤毅然拿出为女儿结婚准备的被面和棉花,一晚上没睡,赶制了一床棉被,连同当时自己仅有的200元钱一起捐了出去。

这是李玉坤捐出的第一笔款物。当年,她的月收入只有210元钱。

心怀感恩,主动奉献回报社会

回忆过往,最让李玉坤感到遗憾的是当初没有能力供两个女儿完成学业,“我的两个女儿学习都很好,但因为家庭经济拮据,她俩读完初中就不得不辍学回家。这件事一直是我心里的痛。”经历过女儿辍学的李玉坤,不愿再看到其他孩子因为贫困放弃读书,由此走上了一条资助遇困学生之路,而且这一善举至今已坚持了20年。

2001年,李玉坤参加了文登区妇联组织的“社会妈妈”公益活动。“孙夏(化名)是我资助的第一个学生,她自小父母离异,父亲去世后便跟着奶奶生活,可奶奶没有固定收入来源,一家人的生活十分困难。于是,我就伸手帮上一把。”从资助孙夏开始,20年间,李玉坤共资助遇困学生90余人,累计捐款总额超过30万元。

李玉坤常说:“在我家遭遇困难的时候,得到很多好心人的帮助,自己的生活条件改变后,就应该将这份温暖传递下去,回报社会,回报那些好心人。作为社会一分子,也应该有感恩之心。”她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1998年长江洪水,李玉坤捐款200元;2003年“非典”期间北京血库告急,李玉坤带领两个女儿无偿献血并捐款1300元;2013年雅安地震,李玉坤捐款6000元;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李玉坤捐款累计10400元;当时,文登政府部门考虑到她的晚年生活没有保障,专门拨付给她5万元养老金,李玉坤分文不剩地捐给了贫困生;后来社会上主动关照资助她的68500元,她也全部捐了出去……李玉坤认为,有钱出钱,即使没钱也要出一份力,因为这表达的是一份爱心,一份态度。

走上资助之路后,平时省吃俭用的李玉坤却十分“大方”地订阅了几份报纸,只要一了解到国内哪个地区发生灾情的消息,她就马上伸出援手。

奉献爱心,始终关注遇困学生

2000年,李玉坤开始定向捐助贫困生,文登区葛家镇生格庄的王夏是她的第一个捐助对象。

王夏3岁时父亲去世、妈妈离开家,他跟着70多岁的奶奶相依为命。当年,通过参加“社会妈妈”活动走进王夏家,看着一老一小居住的破落的家,李玉坤决定当这个12岁男孩的“妈妈”。

平时,李玉坤对自己和家人特别“抠门”,过日子常常是精打细算。为了节省一点汇款的费用,对于在本县资助的学生,她一般是趁着星期天,骑着自行车往返往将近100公里把钱当面送给王夏。“不舍得坐车去,那样得花好几块钱买车票。”李玉坤这样说。

“我没有存款,工资也一分不留地全部捐给了遇困学生。”李玉坤的日常开销与生活支出全靠工作之余捡废品卖钱这点收入来支撑,“每个月捡来的废品能卖几十块钱,支撑我一家人一个月的吃穿足够了,有时还能剩下不少呢!”李玉坤满足地说。

“我资助遇困学生不仅是为了改善他们的生活,更是希望他们摆脱暂时遇困的阴影,没有后顾之忧地安心学习。”李玉坤提起自己资助遇困学生的初衷时说道,“我年纪大了,钱花在我身上起不到任何作用,但是帮助遇困学生完成学业,他们将来可以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进入人生的第75个年头,李玉坤的身体也大不如从前,上下楼梯膝盖不敢弯曲。由于常年吃饭不规律,加上饭菜缺少营养,李玉坤还患上了胃病。即使这样,她也始终关心着那些家庭困难的学生。

生命不息,资助之举就会不停

提起这么多年的资助之路,李玉坤坦言离不开周围人的支持。“我以前的工作单位在我退休后,为了照顾我,又安排为我干门卫;家门口卖袜店的老板经常和我一起资助遇困学生;我的两位亲家时不时给我送来热乎乎的饭菜;还有我的女儿女婿,经常为我搬送捐赠的物资,从无怨言。”

李玉坤心里记挂着遇困学生,遇困学生也将李玉坤放在心上。王华(化名)是李玉坤曾经资助过的一名遇困学生,大学毕业后,王华成功考上军校研究生。“我现在是‘带资读书’,这是我第一个月的工资,您一定要收下。”王华领到工资后第一时间找到李玉坤表达感激之情,并归还学费。李玉坤推脱不过只好收下了,然后将这笔钱以王华的名义再次捐赠给了遇困学生。

在智能手机还没有普及的那些年,受到资助的学生们每个月都会给李玉坤寄信“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这些信至今仍被李玉坤小心翼翼地保存了起来,而闲暇时间读信回信是她最大的乐趣。“那些年,工作之余我总会盼着收到学生们的来信,每当看到他们学习取得进步或生活得到改善了,我的心里就别提有多高兴了。”李玉坤笑着说道。

让李玉坤欣喜的不止是孩子们取得的成绩,更是孩子们怀有感恩之心,“毕业后,我资助的学生中,有好多人都会用自己的工资资助遇困学生。这些孩子用实际行动,将爱心与温暖传递给更多的人。”

一辈子具体捐了多少钱,李玉坤没有记账,只是记得资助了90名学生,为此大约捐了30余万元。谈到未来,李玉坤这样表示:只要自己还有一分能力,帮助遇困学生的这条路,就会义无反顾地一直走下去。

威海市慈善总会:隋进凯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