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日报报道 ▎ 平原:党建引领促三治融合

··

  3月10日,平原县张华镇北白村金银花种植基地里,斥资60余万元建设的炒茶加工车间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当中,“预计4月底安装完毕,5月初便可投产实验。到时候,通过对金银花的二次加工,揉茶、去湿、烘干、发酵一条龙,炒制成茶再进行销售,预计效益翻一番。”北白村党支部书记刘玉国说。

  “致富不致富,关键看支部。集体强不强,要看领头羊。”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2017年以来,平原县坚持以基层党建为引领,以农民群众为主体,以全域乡村振兴为目标,探索构建起了“党建+三治融合”的乡村善治新格局,打造了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该做法入选全国34个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全省31个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和全省32个改革品牌。平原县被中央农办、中组部、中宣部等六部委确定为全国首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县。在该项工作部署培训会上,平原作为全国9个先进县(市、区)之一,作了典型发言。

  “一星四化”

  构建乡村善治新格局

  乡村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单元,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工程。平原结合自身实际,对乡村治理进行了大胆探索,初步构建了“一星四化”乡村治理模式。

  “一星四化”即:农村党支部和支部书记星级化管理、党支部领创办土地股份合作社推进土地经营规模化、“三务三资”阳光报告会实现村民自治民主化、“五整治一规范”促进乡村治理法治化、健全村规民约引导村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化。

  2001年至今,平原县连续20年坚持星级化管理不动摇,以星定酬、以星定奖、以星定惩,分类抓实农村党支部书记、农村党支部和农村党员星级化管理,努力把每个农村基层党组织都打造成履行职责到位、管村治村有效、服务群众有力的坚强战斗堡垒。特别是2017年以来,持续创新星级化管理,以党的高质量建设引领保障乡村治理。

  去年6月29日,平原县9名村支书因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双整建制”工作成效突出被奖励为功勋支部书记,其中已获评八星级的4名功勋支部书记,获评全县首批金星级村支书。现年63岁的桃园街道吴家庄村党支部书记赵建平便获此殊荣,他自1988年以来,已担任村支书33年,获评八星级党支部书记12年。

  吴家庄村现有人口112户376口人、1260亩地,青壮年常年在外打工。2017年,吴家庄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将土地流转给鲁望农业集团后,村民每人每年可分到4000多元土地流转资金分红,并解决了当地50多位农民的就业问题,村集体收入比往年增加约30万元。

  “入股后的土地连片平整后新增集体土地270亩,耕地面积不减反增;鲁望集团通过推广良种、良法、良品,解决了一家一户效益低、升级难问题,粮食产量连年丰产丰收。”赵建平说。入社群众在保证土地分红收益的同时,外出打工还可获得工资性收入,年均增收3万元以上,实现了由过去“土地分到户、不用党支部”,到现在“入社想致富、离不开党支部”的转变,群众像“石榴籽”一样聚在了党组织周围。

  平原以星级化管理创新为切入点,着力巩固、深化、放大基层党建优势,打造三大党建品牌。打造星级化管理品牌,提升农村党支部内生动力。在星级管理上与时俱进,以实绩论英雄,调动支部书记的工作热情。在绩效考核上与时俱进,去年拿出150万元,对156名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成绩突出的支部书记进行奖励。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

  “甜蜜事业”红红火火

  长期以来,农村集体增收缓慢、基层矛盾纠纷多发、村级民主管理不规范等问题,成了制约农村改革稳定发展的“拦路石”。

  2017年北白村“两委”换届,新班子面临着“集体底子薄、群众致富难”的困境。全村人口766人,耕地面积1437亩,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土地分散种植投入大、效益低。

  如何破题突围,带领乡亲们致富成了刚上任的刘玉国面临的第一个挑战。为此,北白村党支部做出了“三年变个样”的承诺,成立了党支部领办土地股份合作社,全村土地实现整建制流转,以土地为媒发展起金银花、北京菊、秋霜梨等特色种植产业,同时,积极调整种植产业结构,党员干部自筹资金40余万元,购进种苗、建立烘干房,种植金银花70亩、芍药53亩,迈出特色产业发展第一步。

  一份耕耘、一分收获。通过精心管理、共同努力,2019年北白村集体收入6万元,有了第一步的成功,该村借助上级扶持资金,又种植了秋霜梨116亩,套种北京菊和杭白菊240万株。2020年,通过各类产业项目,该村集体收入超过了70万元,还解决了农村闲散劳动力200余人。

  “随着村里发展特色种植,我们的腰包越来越鼓了。”北白村村民李学孔说,农忙的时候,在种植基地打打零工,再加上流转土地的分红,他的收入比原来多一倍。

  村子要发展,既要富口袋也要美环境。北白村借助全县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五整治一规范”的东风,一手抓综合整治,一手抓环境美化。

  自2019年以来,北白村先后拆除危房21座,填埋废弃坑塘7个、整治闲散宅基地36处,共整理出闲散地60余亩地。同时,该村采取“三位一体”种植模式,栽种海棠800余株,国槐200余株,种植甜叶菊、牡丹、芍药等药用花卉 10000余株,形成果树花一体的“五彩街道”,真正让村里的街道靓起来。

  “在村里闲置的土地上,种上菊花、芍药等花卉,又在村边种上了杨树。这样一装扮,村庄内外环境焕然一新,既增添了美感、又提升了效益,真是一举两得。”该村村民肖国德脸上写满了喜悦。

  现在的北白村,正逐渐将三年前的规划变为现实,产业强了起来、村庄美了起来、农民富了起来。该村集体经济由“土地当家”向“产业腾飞”转变,也成了远近闻名的“明星村”“小康村”。

  打造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品牌,提升农村党支部服务力。坚持产业立社、科技兴社、规范治社、机制活社、联合强社,经过3年多的探索实践,全县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同时,平原以龙头企业为牵动,深入推进三次产业优化调整、创新提质,实现三产融合。

  “三务三资”报告会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过去我们村最大的困难就是浇地,每年靠机井引水灌溉,费时费力。”在腰站镇西街村,村民代表李中华说。

  去年3月,田里的小麦正处于生长的关键时期,西街村的村民们守着河却浇不上水。原来,村里从河里引水的沟渠因为常年淤积,无法顺利流淌到农田。村集体账户拿不出钱来疏通沟渠,村民只得“望河兴叹”。

  “全村800亩土地,靠机井引水灌溉需要20多天,而河道清淤后仅需一周就能完成,引水成本还低了不止一倍。”西街村党支部书记史风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庄稼生长的关键时期,灌溉的时间就决定了今年的收成,半点马虎不得。”

  史风顺在村委召开了“三务三资”阳光报告会,邀请村民各抒己见,将会议纪要整理归纳后,向县水利局提交了申请,得到了资金和设备的支持,通过深挖沟渠,河水顺利地流淌到农田,解了西街村的燃眉之急。

  2017年以来,平原坚持把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服务群众作为乡村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全县878个村全面推行“三务三资”阳光报告会,将村里的大事小情全部进行公开。报告会每季度召开一次,村支部书记现场报告,群众有意见现场提、有困难当场说,将原来“一贴了之”的单向公开,变为“干群面对面”的双向互动交流。同时,针对群众提出的问题,平原按照“村庄自行解决”“乡镇协调解决”“县级处理解决”三种类型,建立台账,实行销号管理,确保整改实效。

  2017年以来,全县共举办阳光报告会7902场次,群众提出的1.8万条质询事项全部解决到位,98.5%的村民对给予的答复表示满意。通过推行阳光报告会,搭建了群众参与决策村级事务、落实村民议事制度的平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基层民主协商机制逐步形成。

  同时,全县所有村庄重新修订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大力推进殡葬改革,全面启动乡镇(街道)公益性公墓建设。开展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建成734个文明村,其中省级文明村26个,国家级文明村2个。深入实施“四德工程”,积极开展“最美农民”“乡村好人之星”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身边榜样引领乡村新风尚。依托13个镇级文明实践分中心和734个村级文明实践站(所),组建623支志愿服务队伍,广泛开展“讲评帮乐庆”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探索实践,真正将‘一星四化’打造成为党组织领导的‘三治’融合发展有效载体,在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征程中,着力探索符合时代特征、满足人民期盼、体现平原特色的乡村社会治理新路径。”平原县委书记王洪霞说。

  德州日报 屈大鹏

  平原县 郑卫华 嵇磊 辛凯 报道

责编:德州平原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