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碳中和成两会热词,山东如何做好“去碳”文章?

··

  “碳达峰”“碳中和”一经提出,立即成为社会各界谈论的热点话题,也是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最受关注的“热词”之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目前山东共有四个国家低碳试点城市:青岛、济南、烟台、潍坊。作为山东省第一个试点城市,青岛低碳工作已经推进了8年,碳排放强度在“十三五”期间实现了明显下降,并且跻身全国低碳城市前列。

  什么是“碳达峰”?

  据介绍,“碳达峰”指的是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不再增长,“碳中和”指的是采取植树、节能减排等方式将排放的二氧化碳全部抵消。

  碳中和、碳达峰将成为我国“十四五”开始的主攻目标,并协同完成‘十四五’污染防治攻坚战,尽管二氧化碳并非污染物。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

  去年年底举行的山东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到了要编制山东省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

  “这个目标的设定对山东是重要的机遇,从产业角度来说,高耗能产业不能发展,氢能、绿色能源等可以大发展。山东要早布局、调整自身产业结构,占据先机。”齐鲁工大(山东省科学院)二级研究员、山东省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周勇表示。

  什么样的地方有条件实现率先达峰?一般来说,经济发达地区以及清洁能源较丰富的地区被寄予厚望。据悉,目前国家已开展了三批共计87个低碳省市试点,共有82个试点省市研究提出达峰目标,其中提出在2020年和2025年前达峰的各有18个和42个。

  青岛在2012年成为全国第二批低碳试点城市,并在2013年提出“到2020年力争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的目标。

  今年2月济南市提出,到2025年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力争率先实现碳达峰,基本建成生态济南,到2035年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根本性好转,打造黄河流域生态明珠。

2017年,国家发改委公布第三批低碳城市试点名单,山东三市入选

  记者梳理发现,目前尚未有官方公布的省市碳达峰情况。“我们提出力争要在2020年实现碳达峰,目前2020年的统计数据还没有出来,但从最近几年的碳排放数据来看,我市低碳工作取得较大成效。”青岛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政协委员建言献策

  山东的工业结构以制造业和重化工业为特征,因此应对“碳达峰”和“碳中和”更有针对性、更有必要。

  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来看,2050年允许的能源和工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山东省可能只有1亿吨,且大部分是因为供热和工业过程导致的二氧化碳,还需要通过碳汇或二氧化碳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等手段中和,前者量很少,后者成本极高。此外,2060年还要实现包括其他温室气体在内的碳中和。要达到这一目标,山东需要依靠产业结构较大幅度的调整来实现。

  专家表示,二氧化碳排放达峰时间越早,峰值排放量越低,就越有利于实现长期碳中和目标。率先碳达峰,“十四五”期间非常关键。

  今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齐鲁分公司首席专家达建文建议,国家在制定财税、科技、人才等方面的政策时,应积极应对“碳达峰”“碳中和”。

  达建文提出,一是要完善现有的碳税市场;二是要调整产业结构,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无序扩张;三是要鼓励企业作为主体参与科技创新,实现高质量增长,实现碳排放的降低。“这样我们就有可能在2030年前提前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前为‘碳中和’做好准备。”

  记者从青岛市生态环境局获悉,“十四五”时期,青岛市将探索实施海洋碳汇交易机制,在西海岸新区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争创全省乃至全国碳中和先行示范区。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鸢都英合律师事务所主任高明芹认为,促进新能源产业有序健康发展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有效路径。

  促进新能源产业有序健康发展,高明芹给出三条建议:

  首先,加强新能源发展规划落地研究,根据电力系统调节能力、调峰资源容量及社会用电成本等因素,合理确定并滚动修正新能源开发规模、项目布局、建设时序等,确保新能源项目有序建设。

  其次,坚持新能源发展与电网发展相融合,根据新能源发展规划提前布局电网建设,提升电网接入能力,确保新能源送得出、供得上、用得好。

  第三,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下乡和电能替代,引导工业、农业、商业楼宇等领域积极参与电力需求侧响应,持续提升城乡清洁能源利用率,助力有条件的地区尽早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

青岛首个“零碳社区”项目正在奥帆中心逐步实施

  来源:综合青岛日报、经济导报、齐鲁网

责编:杨童童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