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员100·城阳故事 | 王成勋——矛盾纠纷的“救火员”,法外有情的暖心人
··
每天早晨八点,王成勋一踏入办公室,便开启了一天忙忙碌碌的工作。矛盾纠纷调解、社区矫正人员管理、法治宣传教育……忙到脚不沾地,是王成勋的工作常态。“我们基层司法所就是社会治理的‘排雷兵’,把居民心里的‘堵点’消除了、把社会治理的矛盾点化解了,居民就会少些摩擦,社会和谐建设就会少些阻碍。我觉得用我的辛苦换来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很值得。”王成勋说。
今年51岁的王成勋是惜福镇街道司法所的所长,2005年从部队转业到城阳区司法局,这么多年,一直坚守在司法前线,风雨16载,他用一片热血与真情开展着基层法治工作,调解着千家事,温暖了万人心,守护着一方和谐、平安。
半岛全媒体记者 | 葛梦杰
矛盾纠纷的“救火员”
指导管理人民调解工作,参与调解疑难、复杂的民间纠纷,是基层司法所的重点工作之一。王成勋也始终把居民的事放在第一位,帮助解决居民反映的每一件事,将矛盾排查化解在萌芽阶段。到司法所工作的这些年,王成勋感受最深的便是,和社区居民打交道必须得“接地气”。“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所以我们必须得走到居民中间去,真实地了解居民的诉求,切实帮他们解决难题。”王成勋说。
王成勋(右一)始终把居民的事放在第一位,帮助解决居民反映的每一件事,将矛盾排查化解在萌芽阶段。
一天,王成勋接到一个社区的求助电话,社区内有两户居民因雨水倒灌问题闹得不可开交,不管社区如何劝解,都无法化解两家的矛盾,希望能接住人民调解的方式帮助两家化解矛盾。王成勋得知消息后,立马赶往社区。到了社区之后,王成勋向这两家了解了情况。本来就是雨水倒灌的一点小事,由于没有及时得到解决,被倒灌的那一家便砸了另一家的玻璃,于是两家的矛盾越积越深,最终相互辱骂,邻居间的感情荡然无存。那段时间,王成勋经常往社区跑,还请了街道经验丰富的警调联动调解室主任一起前往,两家劝解,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调解了近3个月的时间,才将这两户居民打动,最终问题得以解决。“人民调解就不能怕麻烦,要弄清楚他们矛盾的纠结点在哪里,我们自己要付出真情,打开他们的心结。只要情有了,气顺了,事情才能办好。”王成勋说。
王成勋一直认为,要将人民调解渗透到居民的生活中,才能将矛盾真正化解在基层。因此,他借助城阳区开展的公共法律“1+1”服务,在惜福镇街道30个农村社区,4个城市社区各设置一名人民调解员及一名法律顾问,实现公共法律服务全覆盖。王成勋还不断在社区进行法治宣传,让社区居民知法懂法,让居民知道人民调解就在身边,用真情服务,解答居民的疑问和难题。“这几年通过不断宣传,社区居民的法律意识确实有了很大的提升,现在居民遇到了问题,他们会主动找调解员和法律顾问,这种意识的提升,确实是最重要的。所以这一直是我们的重点工作,我们也在不断践行着。”王成勋说。
法外有情的暖心人
除了人民调解工作之外,社区矫正也是王成勋工作的重点,牵扯着他大部分精力。社区矫正是指针对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暂予监外执行这四类犯罪行为较轻的对象所实施的非监禁性矫正刑罚。虽然面对着一群犯罪人员,但王成勋坚持在符合法律法规的情况下,用真情感化他们,让他们真正融入社会,感受到法治的温暖与阳光,从而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我一直认为,社区矫正,矫的是行为,正的是人心,我们多付出一点爱就可能拯救一个人,挽救一个家!”王成勋说。
这么多年来,王成勋始终怀揣着正义、智慧和爱心这三把“金钥匙”坚守在基层,为法治中国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在王成勋管理的社区矫正人员里有一名学生,因不知道网恋的女孩未满16岁,被女孩家属告上了法庭,最终被判缓刑3年,安置到惜福镇司法所进行社区矫正。判处缓刑一年之后,该学生从学校毕业。按照规定,学生毕业了如果不留在青岛,会将学生转回户口所在地继续服刑。但王成勋觉得他回到家乡可能会由于遭受异样的眼光,从而对他的心理上造成不好的影响。在与学生沟通时,王成勋得知他愿意留在青岛,于是便让他继续在所里进行社区矫正。在矫正期间,该学生表现得也非常好,王成勋在他服从法律法规的情况下也尽量不过多干扰他的生活。但后来看到学生就业困难,王成勋为了他以后的前程,便主动联系了一所职业学校,安排他去学习技能。该学生也非常用功,还获得了机器人技能大赛第一名。“前段时间他和我说,现在正在准备考取工程师证,他对我也是非常感谢。看到他朝气蓬勃的,我非常欣慰。我一直觉得对这些犯罪人员除了按照法治法规强制化管理之外,人性化管理也不能少,两者相结合才能真正将他们挽救。”王成勋说。
这么多年来,王成勋始终怀揣着正义、智慧和爱心这三把“金钥匙”坚守在基层。也正是因为有像他这样的人时刻维护着法律的尊严,才有了万家灯火的安宁。“法治一直在路上,这是一个久久为功的过程。在法治中国建设的大潮中,能从事司法工作,并在这个事业中发光发热,我感到很荣幸。”王成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