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县新观察丨荒山长出摇钱树、大棚冒出羊肚菌,产业致富的俩村子啥来头
··
大众日报记者 谭佃贵 陶相银 刘兵
■编者按 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山东各地持续发展壮大乡村特色产业,聚焦关键环节,努力确保平稳有序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沂蒙革命老区,临朐县石家河生态经济区蔡峪村依靠发展甜枣产业脱贫后,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借助科学技术稳产增产,带动周边更多村民增收致富;在胶东半岛,荣成市崖西镇上观村依靠跑山鸡养殖、蔬菜大棚等项目脱贫“摘帽”后,发展羊肚菌种植产业,进一步拓宽村民致富路子。
科学种植连片发展,曾经被人嫌弃的棘子山上长出了“摇钱树”
甜枣产业让蔡峪村村民鼓了腰包甜了心头
□ 本报记者 谭佃贵 本报通讯员 宋 利 卢相青
一颗甜枣,唤醒了沉睡的荒山野岭。
站在蔡峪村的山头上,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枣树为春日里的大山增添了一番别样风采。60岁的村民王永春咧嘴一笑:“我去年卖枣挣了四五万块钱,今年科学精细管理的话,光景比去年还要好!”
石岭连绵、山路弯弯,临朐县石家河生态经济区的蔡峪村,是个典型的沂蒙老区小山村,也曾是省定贫困村。村子被12座大大小小的山岭环成一圈,山上缺水少土,庄稼不长,唯独根系发达且耐旱的野酸枣树(当地人称为“棘子”)成片蔓延,砍都砍不完,曾被当地人看作开荒的“天敌”。
过去,全村1600多口人守着1.6万亩贫瘠山岭,找不到出路。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王永春,大半辈子都在“石头窝”里“掏棘子”。“种地瓜,种玉米,靠天吃饭,有的年份收,有的年份绝产。”王永春显得很无奈。脱贫致富的出路在哪里?
向大山要出路,蔡峪村利用满山的野酸枣树搞起了甜枣嫁接。当地有在棘子树上嫁接甜枣的历史。当时是为了村民自己吃,吃不了的拿到集市上卖,到2014年的时候初步有了规模。“趁热打铁,2014年,村里成立合作社,统一为果农提供优良种苗、生产资料、技术服务、统购统销;2015年,村里又建起枣市,每到收获季节,各地采购商就进村收枣。”蔡峪村负责人王玫征说。曾经被人嫌弃的棘子山上长出了“摇钱树”,满坡荒山成了花果山,全村甜枣种植面积达到4000亩。
种植规模上来之后,新问题接踵而来。依照当地的土办法,种植出来的甜枣品质和产量不太稳定。怎样确保群众收入稳定上升,做到稳定致富?
必须以科学技术为支撑,才能有长远发展。于是,石家河生态经济区党工委、发展服务中心与山东省果树研究所深度合作,建立260亩的鲜食枣科技示范基地,专家们每个月进村指导,教给村民剪枝、施肥及病虫害防治。
“以前都是盲目干,剪枝打药都是凭着经验来,现在不行了。就拿掐芽子来说,每个芽上留几片叶子是有讲究的,留多了枣个头小,留少了影响产量。”在山上打理枣树的村民丛兴昌心里有了数。有了技术指导,去年枣树的亩产提高了20%至30%,枣的品相也上去了。
现在,石家河生态经济区鲜食枣科技示范基地高效栽培了金丝4号、鲁枣2号、圆脆枣、早秋红等优良品种,示范引导新品种推广。新修8公里的甜枣基地生产路,新建储量500吨的冷风库和20亩的果品交易市场,配套滴灌设施,搭建电商平台,解决了长期以来的道路交通、果品储藏、市场价格等问题。
很快在外打工的村民们陆续回来了。回家搞山地承包的村民王秀堂连连感叹:“从小在山里长大,真没想到这些当年人见人烦的棘子山,就这么变成了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荒山绿了,枣儿甜了,农民的腰包也逐渐鼓起来。
蔡峪村的发展,带动了桥沟村、岸青村等周边村。石家河生态经济区突出前瞻性抓布局,将周边荒山野岭一并推进发展甜枣产业,以奖代补新发展甜枣3000亩。目前,蔡峪村与周边村,连片发展甜枣基地已达一万多亩。
形成规模的甜枣产业,让当地人由“靠山吃山”变成了“靠山养山”,并已经成为整个石家河生态经济区推进乡村振兴的富民产业之一。“经过这些年的改造,棘子树上嫁接出甜枣,荒山披绿,生态优良。我们要利用生态优势,融合产业发展,振兴乡村经济,让绿水青山中的百姓更加富裕,让金山银山的成色更足。”石家河生态经济区党工委书记高帅说。
脱贫“摘帽”后,胶东上观村种上“娇贵”羊肚菌,村民致富路更宽了
“地里的事农民干,剩下的事政府办”
□ 本报记者 陶相银 本报通讯员 李钟芸 刘增光
“这么一个小芽,就值十多块钱呢。”3月16日,荣成市崖西镇上观村温室大棚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强指着刚破土的一枚羊肚菌说,村里11个大棚已全部进入采摘季,目前市场行情又好,预计毛收入能达35万元。
棚舍外春寒料峭,大棚内暖意融融,一朵朵褐色羊肚菌在菇床上破土而出。村民们拿着泡沫箱,小心翼翼地采摘,继而打包、装箱,一派繁忙景象。“左右摇动几下再连根拔,千万别碰伤周围小菇蕾。”刘强指导着村民们采摘。这些羊肚菌不仅是他们的心血,也是货真价实的宝贝,“抢手得很,每斤约100块钱。”
羊肚菌是世界公认的珍稀食药兼用菌,人工种植周期短、效益高、市场前景广,但管理难度也挺大。这种“宝贝”如何落户上观村的?用当地村民的话说就是“地里的事农民干,剩下的事政府办”。
只有112人的上观村曾是省定贫困村,2016年成为威海市政协的帮扶村。按照产业扶贫的思路,在帮扶单位和各级政府的帮助下,上观村办起了跑山鸡养殖、蔬菜大棚等项目,很快就实现了“摘帽”。为了巩固脱贫成果,进一步拓宽村民的致富路子,上观村经过考察后决定发展羊肚菌种植项目。
对于只会种地的村民来说,他们不仅没种过羊肚菌,甚至都没有见过这种稀罕玩意儿,摆在眼前的难题一大堆。首先是成本高,钱从哪儿来?建一个标准大棚造价至少四五万元,还有每亩羊肚菌的种子钱6000元。其次是要求高,技术谁来教?羊肚菌是低温菌种,对土质、温度、湿度要求很高,播种、撤袋、低温保育、催菇、出菇等每一步都有严格要求。更重要的是,销路在哪?赔了咋办?
“有上级政府的支持,俺们就有了信心。”敢想敢干的刘强抛下了“先弄俩大棚试试”的念头,带领村民们一口气就建起了11个大棚。各级扶持资金占了大头,村里投的几万元都是村民入股;在包扶单位的协调下,羊肚菌种植专家隔三差五就来村里一趟,面对面、手把手地教;至于销路,也有公司保底包销。这些彻底打消了村民的顾虑。
去年10月底,11个大棚建成;半个多月后,菌种播撒进地;今年3月初,羊肚菌破土而出,随即进入采摘季。
为了增加收入,上观村没有走包销之路,而是自找销路。“90后”包村干部孟汉卿当起带货主播,三场直播下来,再加上崖西镇政府微信公众号的推送,头一茬的150斤羊肚菌短短两天售罄,而且还搭上了长期合作客户。“现在是天天冒芽天天采摘,估计每亩产量从500斤到800斤不等,到5月份才能采摘完。”刘强说,“之后,我们种土豆,等收完土豆再接着种羊肚菌。”
看着棚内羊肚菌长势旺盛,刘强喜上眉梢,“又订了一台烘干机,今后不只卖鲜菌,还要卖干菌。”刘强说,羊肚菌种植是村里的集体经济项目,虽然村民已经通过现金入股,但他准备明年再加上新方式——劳动力入股,“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就业,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双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