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眼看山东·央媒一周图片撷英丨日兰高铁曲阜至菏泽段开始铺轨

··

  3月15日至3月21日,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科技日报、人民政协报、中国纪检监察报、农民日报、法制日报等央媒,用镜头聚焦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重点工程、生态环保、“三农”发展、工业生产、海洋经济、科技创新、课题调研、监督检查、红色传承、青春力量等。

  图片是凝固时光的艺术。从外眼看山东·央媒一周图片撷英,既可以发现山东之真、山东之善、山东之美,以及山东之精采、山东之活力,又可以看到亿万齐鲁儿女奋力前行的铿锵脚步!

  一、主打图片

  本期主题:重点工程

  日兰高铁曲阜至菏泽段开始铺轨

3月15日,在日兰高铁山东嘉祥县段,中铁一局的工作人员进行铺轨作业。

  当日,日(照)兰(考)高铁曲阜至菏泽段开始铺轨。日兰高铁采取分段建设模式,日照至曲阜段已于2019年11月26日正式通车运营。

  日兰高铁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的重要连接通道,完全建成后,将与京沪高铁、青连铁路、郑徐客专等国家干线铁路实现互联互通,有效解决鲁南、鲁西南地区群众快速出行问题。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南水北调东线北延应急供水工程主体完工

这是南水北调东线台儿庄泵站(3月18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二、图片故事

  把青春嫁接在枝头生长——守护森林的“青山后浪”

▲陈亮亮(右)、邹鸿堰(中)和汤勇在森林中行走(3月18日摄)。

▲陈亮亮在保护区的密林中穿行(3月17日摄)。

▲陈亮亮在巡护途中检测山林中的负氧离子含量(3月17日摄)。

  江西九岭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江西省靖安县境内,总面积11541公顷。一群默默无闻的青年人守护着这片一望无际的林海,与青山为伴的他们称自己是同龄人中原生态的“青山后浪”。

  “90后”山东小伙儿陈亮亮是九岭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山保护管理站的工作人员,主要负责辖区内动植物科研监测、森林资源保护和宣传教育工作。青山保护管理站管辖面积近4000公顷,最长的一条巡护线路有24.7公里。陈亮亮早上七点出发巡山,午饭就在山里啃几口干粮,下午五点左右才能回到站里。爬山涉水是家常便饭,他一年中大约有150天都在巡护山林中度过。

  “在这里我们曾发现过中华秋沙鸭、猕猴、豹猫、白鹇等保护动物,这让我觉得工作很有意义。”陈亮亮说,他从小就喜欢各种野生动植物,希望今后能成为一名动植物学家。

  “忍受孤独是我们这群人的必修课。”今年29岁的汤勇从2017年就进入江西九岭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杞山保护管理站工作。这里是保护区最偏僻的一个站点,出行不便,他每次上山前都要购买可以维持2个星期的生活必需品。

  山上没有手机信号,“为了排解寂寞,入职时,站长送了我一本动植物画册,让我平时没事就啃这本书。”汤勇告诉记者。他用大半年时间把3公里的巡护路走了上百遍,采集标本,认识了路上的常见动植物,有能力参与保护区的科研任务。

  “我从小在一个国营农场长大,那时候就想从事保护森林相关的工作,现在也算圆了我儿时的梦想吧。”汤勇说。

  邹鸿堰在九岭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从事自然教育工作。她经常会带着当地孩子,来到森林里开展沉浸体验式的自然科普课。

  “别看他们都是大山里的孩子,但有些孩子一放学就去刷视频、玩游戏。他们的家离自然很近,心却离自然很远。希望他们能够真正亲近自然,感受自然,读懂自然,从小培养爱护环境,尊重自然的意识。这两年,看到孩子们能够认识身边那么多动植物,我真的很欣慰。”邹鸿堰告诉记者。

  对于九岭山的青年护林人来说,绿水青山已经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如今,不少“青浪”们离开城市,扎根山林,把青春嫁接在枝头生长,用热爱与执着,实现着自己的人生梦想,守卫着森林的一草一木。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三、面孔

  讲述沂蒙抗战故事

“沂蒙红嫂”张淑贞(前排右二)和女儿于爱梅(前排右一)在向小学生讲述沂蒙抗战故事。杜昱葆摄(资料照片,光明日报3月17日7版))

  在青岛港逐浪的年轻人

图①:朱林正在对AGV进行检修。图②:刘志阳在检修桥吊。图③:工作中的曹鹏(资料图片)。

  胶州湾畔,涛声激荡。从年吞吐量72万吨到突破5亿吨,从1个老港到建成3个现代化新港,伴随新中国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青岛港从一个支线小港一步步挺进世界强港之林。

  时代企业孕育时代精神。在青岛港这片热土上,一代代海港人矢志奋斗,书写人生华章。“金牌工人”许振超,港口“农民工”皮先进,自动化码头技术带头人张连钢……一个个响亮的名字,铸就青岛港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

  这是一场接力赛。如今,一批心怀梦想、身怀本领的年轻人,正在青岛港这片沃土慢慢扎下根,融入企业发展的时代洪流。设备管理人员刘志阳、全程物流生产业务部曹鹏、自动化码头AGV工程师朱林……他们传承老一辈精神,诠释新一代担当,矢志为港口建设贡献青春力量。(文/本报记者 侯琳良 李 蕊 图/鲁罡轩摄 人民日报3月21日5版)

  “为民教授”陈学森:把农民的难题当作科研攻关课题

▲陈学森教授在田间指导。

  当步入庄严的人民大会堂领取“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先进个人”荣誉时,山东农业大学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陈学森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五年前,他在这里领取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将科技成果种到田间地头,在脱贫攻坚的同时,实现了个人价值的提升。在此角度上,陈学森的“国家科技大奖”与“扶贫先进个人”,相互成就、相辅相成。

  陈学森被当地老百姓私下里冠以“为民教授”“平民教授”之称。在他们的视野中,这位“邻家大哥”为贫困群众付出了所有。

  长期以来,陈学森将农民脱贫致富中最突出的难题,当作自己科学攻关最重要的课题,并把新品种新技术无偿送给果农。这使得其将科研与扶贫实现了高度统一。

  山东农业大学提供的数据显示,30多年来,陈学森带领团队选育了20余个苹果、梨等果树新品种并研发了配套栽培管理技术,近年来在山东、陕西等省山区丘陵贫困地区累计推广800余万亩,新增社会经济效益115.9亿元;他把自主育成的“山农酥”梨新品种及种植技术无偿转让给企业,在短短三年内推广过万亩,上演了“一种好梨,一亩万‘利’”的致富好戏;他研发的“三选两早一促苹果育种法”等新技术,使果树育种年限缩短3至5年,大大加快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步伐……(文/本报记者 王延斌 通 讯 员 郭翠华 科技日报3月19日7版)

  四、微观山东

  樱花山上樱花开

3月18日,一名游客在樱花树下拍照留念。

  随着天气转暖,山东省邹平市樱花山上的樱花次第绽放,吸引不少游客。新华社记者 范长国 摄

  乐享无限春光

3月21日,山东省聊城市凤凰苑植物园,一名小朋友在用手机拍摄美丽春景。新华社发(朱玉东 摄)

  修整蓝莓

3月16日,在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陈疃镇北鲍疃村的蓝莓大棚里,村民正抢抓农时,进行蓝莓修整工作。近年来,陈疃镇大力发展蓝莓产业,通过土壤改良,积极培育新品种,致力打造蓝莓特色小镇,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见习记者 王子涵 摄(农民日报3月17日1版)

  春到田间

3月21日,山东省枣庄市水泉镇长城村农民在采摘樱桃。

  春分过后,田间地头一派生机,各地农民不误农时,投入春管春种等农业生产活动。新华社发(刘明祥 摄)

  春耕警务

近日,山东省枣庄市公安局台儿庄分局邳庄镇派出所结合辖区实际,开启“春耕警务”工作模式,组织民警协助果农采摘,全方位保障辖区大棚樱桃上市。  本报记者 曹天健 本报通讯员 高启民 摄(法治日报3月19日8版)

  工笔绘出致富花

3月20日,在巨野县麒麟镇洪庙农民绘画专业合作社,工作人员在绘制工笔牡丹画。

  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依托“菏泽牡丹”的资源优势,近年来着力打造工笔牡丹画文化产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序推进乡村振兴。目前,巨野县有4个绘画专业镇、50个绘画专业村、44家基层画院,产业相关从业人员达1.5万人,巨幅工笔牡丹画作品先后亮相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重大活动,工笔牡丹画产业已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特色文化产业。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海上渔耕

3月13日,在山东省荣成市虎山镇天海湾海洋牧场海参育苗区,渔民们利用晴好天气,抓紧时间清理附着在海参育苗网箱上的海草等藻类杂物。  为防止参苗生活的网箱水流堵塞,提高透气性和透光性,当地渔民会对网箱进行清理,从而提高海参长成后的品质。李信君摄(人民日报3月15日10 版)

  “中非班轮”迎来发货高峰

3月19日,山东烟台港,出口非洲几内亚的铁路敞车正在装船。随着几内亚达圣铁路建设提速,连日来,烟台港“中非班轮”迎来了出口机械设备发货高峰。唐 克摄(经济日报3月21日3版)

  建言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近日,山东省德州市政协经济委一行到夏津县,就省会经济圈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大旅游课题进行调研。调研组一行实地考察后,就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世界农业文化遗产公园建设等项目提出意见建议。周冰 摄(人民政协报3月20日4版)

  夯实基建廉洁根基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纪委监委坚持下沉监督一线,围绕“两个责任”落实情况、项目建设资金使用等开展监督检查。图为3月8日,该区纪委监委工作人员到一重点项目建设现场进行督导。高起勇 摄(中国纪检监察报3月15日8版)

  诵读红色经典 感受红色文化

3月18日,学生在诵读红色经典活动中朗诵。

  当日,山东青岛通济实验学校举行诵读红色经典主题教育活动,学生通过朗诵红色经典诗词,接受爱国主义熏陶,感受红色文化。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网约护士”拓展护理服务外延 青岛西海岸新区用“互联网+”解决院外医护痛点

▲3月14日,青岛西海岸新区中医医院护士赵品会(左一)和管洨在为网约上门护理服务的患者进行血糖检测。张进刚摄

  近日,家住山东青岛西海岸新区的87岁老人管春美感到肩颈不适,家人通过“琴岛医护”平台预约了中医护理上门服务,订单发出后不到半个小时,西海岸新区中医医院的两名护士就按响了管春美家的门铃……整个服务过程近90分钟,花费150元。这就是西海岸新区在全国率先探索推出“互联网+护理服务”工作模式,也就是“网约护士”模式。市民只需点点手机,通过微信或者App下单,就可享受公办医疗机构护士提供的上门护理服务。

  “网约护士”自去年试点推出后一直备受关注,迅速成为一个热点话题。截至3月15日,“琴岛医护”平台已经累计注册护士789名,开展护理服务需求评估4292人,公布上门护理服务项目33项,形成有效订单314个,患者服务满意度更是达到了100%。( 文/本报记者 刘艳杰 本报通讯员 毕海虹 光明日报3月17日9版)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马章安 整理报道)

责编:陈凤祁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