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在莘县:张锡彦的驻村答卷
··
山东省莘县王奉镇前马村,一个位于冀鲁交界的偏僻村庄,村内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落后,党支部软弱涣散,无集体资产,无村集体收入。
2019年4月,作为省派第一书记,农行莘县支行副行长张锡彦到该村开展驻点帮扶工作。近两年来,他心怀贫困群众,牢记初心使命,在这片曾经贫瘠的沙土地上播下希望的种子,以踏实前行的足迹精心书写第一书记的驻村答卷。
破党建之题:建强堡垒聚民心
抓好脱贫攻坚,发挥好村党组织引领作用至为关键。张锡彦到前马村遇到的第一个“拦路虎”恰恰是村党组织“软、散”问题。全村33名党员,平均年龄58岁,村支部近一年的时间没有支部书记,新支部书记还是他驻村前一个月镇党委刚刚任命,干部威信不高,群众不满意,干群矛盾突出,各项工作举步维艰。
万事开头难。面对初来陌生的工作环境和纷至沓来的工作头绪,张锡彦坚信,只要抓住基层党建这个“牛鼻子”,重新焕发村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就一定能够获得群众拥护和信任。入村第二天,他召开支部全体党员大会,明晰“围绕扶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脱贫”的一条主线,突出“兴产业,惠民生”两个着力,抓实“以学习提素质、严纪律强作风、靠实干树形象”三个支撑,走出了深思熟虑的第一步。
为迅速打开工作局面,张锡彦带领全体干部开展入户走访,全面了解村情、深入征求民意。对村里贫困户,他亲自一一走访,既宣传党的扶贫政策,又掌握第一手资料,及时解决具体问题。在54岁的村民彭海生家里,他了解到该村民智障妻子走失至今未归,家中1个不足1岁的儿子和90多岁的老父亲,生活极其困难,他毫不犹豫地将随身携带的200多元现金全部交给彭海生,满怀感情说:“今天就带了这些钱,是我个人的一点心意,给儿子买些奶粉喝,别让孩子受罪”。随后,联系当地民政部门,帮助彭海生一家办理了低保,按月发放低保金,解决了全家基本生活需求。
“人心换人心,四两换半斤”。通过访贫问苦,一下拉近了与村民的距离。不少村民也都愿意和这个带着眼睛、看上去有些文质彬彬的第一书记拉拉家常。“有困难,找张书记”成了村民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初战告捷,他趁热打铁。以“三会一课”为载体,加强党员政治政策教育,主动邀请村民代表列席参加支部会、支部党员大会,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村务党务财务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紧密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组织全体党员先后到莱芜战役纪念馆、山东“小三线”纪念馆、山东省委重建纪念馆、冀鲁豫(平原分局)旧址等红色基地开展参访和重温入党誓词活动,组织党员干部集体收看国庆70周年阅兵仪式和庆祝大会,从新中国艰难成长历程中吸收营养,从新中国取得伟大成就中汲取能量,切实增强为群众办事的责任感和完成脱贫攻坚的使命担当。
在他积极引导下,前马村党支部组建党的政策宣传队,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党员量化积分管理制度,对党员实行量化考核,支部建设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自打张书记驻点扶贫以来,村民们的牢骚话渐渐少了,党员为村民办事的积极性高了。村民之间有个小打小闹,也都愿意主动找村干部解决”。谈及村里的变化,71岁的老党员彭广臣深有感触。
针对村里党员年龄偏大问题,张锡彦带领支部实施后备干部“递进培养计划”,注重从40周岁以下,政治素质好、带富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农村致富带头人、退役军人、返乡创业人员等优秀人才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和后备干部,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四名,发展党员一名,选拔后备干部两名,为村支部长远发展注入新生力量。
针对村党支部活动阵地设施落后的实际,对党群活动中心院落进行了粉刷,地面重新进行了硬化,更换了会议室桌椅,各项党建制度重新进行了梳理学习和规范,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党建强则队伍强。在2020年“新冠”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村两委干部、党员组成了党员先锋队、志愿服务队,严守村口第一道防线,认真排查风险隐患,开展抗疫志愿服务,及时发现一名武汉返乡人员并按规定进行了隔离,确保了疫情防控大局成效,以实际行动维护了群众生命安全。
纾发展之困:因地制宜兴产业
前马村位于黄河故道,是聊城市4大集中连片贫困区之一,三面与河北相邻。全村286户、1199人,青壮劳力多数外出打工,留守村民大多老、弱、妇、幼。耕地1573亩,但土地沙化严重,多种植传统小麦、玉米和少量经济作物花生、香菜。村集体无收入及经济积累。
经过深入了解,张锡彦找到了村里致贫的症结所在:既有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的客观原因。村里距离镇上9.5公里,至今没有通村主路,生产路多为土路,农田水利和电力设施不足,村民浇地难、成本高;又有村民思想落后的主观因素所导致的“短板”—缺乏有效产业支撑。
脱贫攻坚,重在产业。张锡彦依托地处“全国蔬菜第一县”的品牌、产业优势,制定了“改造基础设施提高发展能力,发展蔬菜产业增强‘造血’功能”的系统规划,全力破解发展之困。
2019年,他率先争取到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在前马村投资340万元,新修水泥路3.9公里,终结了村子没有通村主路的历史,与县道直连,彻底打通了村里交通“最后一公里”。新打80米深机井24眼,铺设管灌管道7800米,铺设“井井通”地下电缆8300米,安装变压器3台,将全村1573亩耕地全部建设为高标准农田,从根本上解决了浇地难、贵的问题。2020年,他又利用省县支持第一书记资金120多万元,修建硬化了3公里的生产路,农用车可直达田间地头。
基础设施的改善,在方便村民劳动的同时,也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过去一亩地种植一茬小麦和玉米,因为浇水不便,一亩收入1500多元。如今建起了高标准农田,每亩年增收粮食300多斤,浇地成本节约了近一倍,一亩地可多收500多元”。村民彭中保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在发展蔬菜产业上,张锡彦没有盲目跟风一味追求“高、大、上”项目,而是针对村民经济承受能力和种植经验,采取“循序渐进、长短结合”的办法。一方面,重点发展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的露地蔬菜—香菜种植,搭上现有“莘菜输京”便捷通道,建起600亩香菜种植基地,每亩增收1500多元,全村年均增收100余万元;另一方面,将定向产业扶贫资金集中使用,用于镇里高效集约温室蔬菜大棚和顺河产业园智慧物流等“长线”项目建设,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11万元,专项用于建档立卡贫困户帮扶和公益项目支出,贫困户帮扶面达到100%,确保持续脱贫、全部达到省定脱贫标准。
他还充分发挥返乡“能人”带动作用。该村村民彭国顺夫妇早年在北京打工,2019年回村通过电商平台开展“直播带货”,年收入近百万元。他大力宣传彭国顺夫妇典型,彭国顺也作为特邀老师在全镇电商培训班上传授了经验,既培养电商专门人才,也拓展电商扶贫渠道。全镇10多个年轻人在彭国顺带领下,尝到了电商创业的“甜头”。
“条件成熟后还要在村内建设一个蔬菜市场,吸引周边村庄菜农集中交易,通过提供包装、交易服务,提高蔬菜附加值,增加村民和集体收入”。谈及未来蔬菜产业发展,张锡彦更加胸有成竹。
解民生之忧:一枝一叶总关情
民生问题事关群众切身利益,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重大政治问题。“从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难点、痛点问题入手,让包括贫困户在内的村民都能够感受到生活的幸福,也是扶贫工作应有之义”。近两年来,张锡彦始终坚守着为贫困户办好事、为村民办实事的初心使命,用一点一滴的真情付出,践行着第一书记的庄严承诺。
“下雨出门两脚泥,夜晚出门一团黑”。虽然村内主街道进行了硬化,但村民出门还是极为不便。张锡彦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到村后,他多次到县镇有关部门汇报,积极争取胡同硬化“户户通”项目,2019年6月实现水泥硬化胡同11000平方米,解决了村民出行“最后一米”的难题;2019年12月,张锡彦又通过“四议两公开”程序,利用公益项目资金安装太阳能路灯78盏,不仅使村民夜间出门不再“摸黑”,而且减轻了后续使用电费负担。
对贫困户和特殊群体的困难,他更是时刻放在心上。通过与莘县残联沟通,邀请专家到村里现场为6名残疾人进行残疾等级鉴定,逐一办理残疾证,全部落实了残疾人优待政策。邀请镇政府民政部门负责人到村讲解低保政策,帮助12户困难家庭办理低保,使全村63人、25户贫困户做到应保尽保,应扶尽扶,实现了脱贫攻坚工作“双提升”。
逢年过节、重要节日,他主动联系派出单位或自掏腰包,开展走访慰问活动。每年“七一”期间,他都走访慰问70岁以上的老党员和困难党员,送去慰问金和慰问品;中秋节、重阳节走访慰问村中80岁以上老人,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党的关怀和组织的温暖。2019年国家“扶贫日”,联系派出单位为村内227名女性捐赠了国寿女性安康团体疾病保险,有效防止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六一”儿童节,联系派出单位开展了爱心助学捐赠活动,为120余名村小学生捐赠了书包等学习文具。冬季来临之前,他到贫困户家中逐户排查,联系派出单位为村中困难群众捐赠衣物,自费为缺少被褥的村民购置过冬棉被,确保困难群众能够“过暖冬”。“新冠”疫情期间,他第一时间向前马村捐款1000元,消毒液100斤;在得知镇政府防控物资紧缺,又在派出单位的支持下协调消毒液2500斤,自费购置口罩500个,支持全镇疫情防控。
在群众生活日益改善的同时,他把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和建设美丽乡村提上重要日程。2020年7月份,积极争取文化行业扶贫资金,新建了500平方米文化健身广场,安装了健身器材,建设了农家书屋,配备了400余本图书供村民借阅,为群众提供了健身、娱乐和读书学习场所。农闲时节,联系县文化和旅游局、文艺志愿服务队,定期到村里开展文化活动,为群众播放电影、演出节目。积极进行爱国主义感恩教育,联合派出单位在村开展了以“庆五一∙感党恩、爱祖国、爱家乡,精准扶贫在行动”为主题的志愿活动,“六一”儿童节,给马村小学全体同学写了一封信,祝福他们节日快乐,教育他们感恩老师、感恩父母、感恩社会、热爱祖国,在村内临街灯杆悬挂五星红旗46面,表达对祖国的深深祝福和浓浓爱意。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组织村民开展“善行义举”四德榜先进人物和“好媳妇”“好婆婆”评选活动。积极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建立村级环境卫生保持长效机制。购置垃圾箱100个,对村内全部垃圾箱进行更新,积极推动改厕、闲散宅基清理、农村“四大堆”清理和坑塘清理等工作,累计改厕89处,新建公共厕所1处,清理坑塘2处,牵头清理闲散宅基8处,扎实进行“美丽庭院”创建活动,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致力将前马村打造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路灯亮了,道路平了,群众收入高了,干群关系融洽了......”。在群众眼里,前马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用村民彭治朝的话说,就是“以前村里人出门,总觉得比别人矮三分;现在周围村的百姓提起俺们村,都要伸出‘大拇指’呢”。
近两年的驻村帮扶经历,也让张锡彦悄然变化了不少,脸晒黑了,白发多了,人显瘦了。虽然从前马村到县城的家开车仅有40多分钟的时间,但他始终坚持每周5天吃住在村里,即使孙女刚出生也不例外。因过度劳累,2020年9月,他颈部和胸部出现大片成簇水泡,疼痛难忍,经医院检查患上了带状疱疹。大夫建议住院治疗,可一想到村里还有那么多的事在等着他,他拿了些口服药就又回到村子。
“如果将脱贫攻坚比作一次考试,让贫困户顺利脱贫只是考试的上半场,如何持续巩固脱贫成果,让所有村民都过上幸福生活,建设美丽宜居乡村,进一步实现乡村振兴才是最终需要达到的工作目标”。张锡彦决心在这张尚未完成的第一书记驻村答卷上继续书写出让党和人民满意的答案。
特别声明:本文为“海报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个人观点。海报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