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上网来|山东制造如何“脱胎换骨”?关键是做好这件事
··
大众日报记者 马清伟 崔凯铭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
3月10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发布会提出,利用数字技术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赋能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智慧农业、数字服务,实现实体经济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发展。
山东是制造业大省,制造业是山东经济的一个固有优势,与此同时,山东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任务也十分繁重。因此,加快数字化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并以数字化改造提升制造业,打造形成数字经济时代的制造业新优势,进而充分发挥两大优势的叠加效应、聚合效应、倍增效应,对于山东发展至关重要。
由下而上、由外及内,推进数字技术与制造业全面融合
数字经济为何重要?
数字经济是全社会的数字化活动的经济总和,代表着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新兴经济形态,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深度融合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已成为引领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催化剂”和“加速器”。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制造业生产方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变革,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水平,为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
当前,我国数字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已呈现出明显的“由下而上”“由外及内”的路径规律,即从下游消费品行业沿产业链向上游装备、原材料等行业延伸,从营销、服务等外围环节向研发、制造、加工等内部延展。
山东作为制造业大省,数字技术与制造业融合的态势发展迅速,工业领域数字化转型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
工业领域中超过85.5%的企业跨过了起步阶段,43.5%的企业进入了综合集成的深化阶段和创新突破的高级阶段;
制造业企业数字化基础能力稳步提升,设备数字化率持续提高,生产设备数控化率达到54.2%;
工业互联网发展迅速,制造业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领先制造企业积极利用5G建设改造企业内网,已经覆盖飞机、汽车、电子、机械、轨道交通、化工等多个重点领域,特别是5G+工业互联网,聚合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从安防、物流等生产外围环节,向仿真、控制、质检等生产内部环节深层次延伸,有力推动制造业从单点、局部的信息技术应用向全面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变。
破解底层技术不足、企业业务重构难度大、标准话语权不够等难题
目前,山东制造业在数字化进程中,仍面临一些突出问题。
我省工业门类齐全、企业众多,但从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指数等关键指标看,我省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为82.3%、关键工序数控化率为55.7%,低于江苏、浙江等先进省份,原因何在?
部分企业融合发展的意识不强。一些企业过多关注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对数字化升级改造顾虑较多,依然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制造轻服务、重规模轻质量的观念,企业间及内部部门间缺乏数据互通的有效机制,数据价值难以有效挖掘利用。
企业业务重构难度大。很多制造业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由于源端和目标端硬件存在差异,源端使用了多种数据库、中间件、操作系统和应用,架构和应用之间的耦合度错综复杂,导致迁移方案和实施难度大。
以山东华凌电缆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近年来先后部署企业ERP自动化系统、产品报价系统和生产数据采集终端,但三套系统之间数据无法打通,企业的数字化整合存在较大困难。
大量中小企业数字化基础薄弱。企业数字化升级和智能制造转型,不仅包括软件的建设和改造,还包括硬件传感器、云服务平台和智能控制等,是一个系统工程,但很多企业连硬件也达不到智能化的标准。
如我省很多企业的电表不是智能电表,机床不是数控机床,要实现转型升级需要更新大量设备或增加设备模块,这无疑会给企业增加巨大开支。
专业技能人才及跨界人才缺乏。传统制造转型为智能制造,需要既熟悉企业内部业务、也熟悉信息技术的跨界人才。但大多数人才分布在传统的产品研发和运营领域,深入掌握工业大数据采集与分析、先进制造流程及工艺优化、数字化战略管理、制造业全生命周期数据挖掘等领域专业技能人才的总量远远不够。
同时,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也严重缺乏深入了解传统制造业运作流程与关键环节,能够在细分垂直领域深度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进行改造的跨界人才。
融合发展环境依然存在短板。信息技术方面,存在产业上游原创理论缺乏、底层技术不足等问题,且面向制造业升级的智能机器人、智能机床太少。
智能制造标准方面,目前我国共有28项智能制造国家标准获批立项,与智能制造基础共性和关键技术国家标准体系整体数量相比仍然偏少,同时参与国际标准体系制定不够,与发达国家合作不多。
基础设施方面,企业数字转型依托的5G、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正处于整体布局阶段,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更多停留在典型、示范、部分制造环节或者部分制造领域。
进一步推广“企业上云”,加强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构建融合发展最优生态
打造山东发展的双重优势,推进山东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必须牢牢把握数字化带来的历史机遇,立足做大做强制造业,将融合发展作为推动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战略支点,全面提升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水平。
聚焦制度建设,提高融合发展政策供给。要加强顶层设计,构建数字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政策制度体系。
尽快出台《关于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行动计划》《关于工业大数据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把中央的指导意见变成推动我省数字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实招硬招。应对《数字山东发展规划(2018-2022年)》进行中期修订,提出更加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政策措施。
财税扶持方面,我省首创“云服务券”补贴制度,累计发放补贴超过1.4亿元,带动上云用云企业22.6万家,要在总结“企业上云”政策实施效果的基础上,尽快拿出新的扶持政策,设立加快工业互联网发展的专项扶持资金,引导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聚焦标准体系建设,提升智能制造话语权。建议相关部门和领军企业积极争取国家标准的立项任务,紧紧围绕基础标准领域、关键技术标准领域和行业应用标准领域等开展研究,努力培育本土智能制造综合解决方案供应商。
积极创造条件参与全球智能制造标准制定,与发达国家开展对接合作,不断提升在全球范围内的参与权和话语权。
聚焦“新基建”,为融合发展提供基础支撑。应在5G产业、“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等领域,持续开展试点示范项目建设,加强标杆示范引领。
加快5G基站建设进度,支持5G与工业、医疗、教育、车联网等垂直行业的融合发展,纵深推进各类垂直应用,构建产业融合创新发展的优良生态。
重点加强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大力支持海尔、浪潮两个国家级“双跨”平台发展,推动与行业链主企业共建子平台,迅速扩大规模、提升实力。加大财政资金引导力度,加快推动工业设备上云,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坚实动力。
聚焦中小企业建设,提升生产设备智能化水平。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改的财政投入力度,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鼓励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工艺和设备,改造传统工艺,优化生产流程。
建设完善中小企业数字化服务平台,推广适合中小企业需求的数字化产品和服务,支持中小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提高效率和效益。围绕重点行业筛选一批智能制造企业,总结经验、倡树标杆,让企业切实看到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效益,助推中小企业踏出设备升级的关键一步。
聚焦人才队伍建设,为融合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及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海外数字领域优秀高端人才回国,加快引进数字经济重点领域跨界人才。推动职业培训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加强人工智能、数字技术与制造业结合的专业设置,支持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培养“数字化”新蓝领。
鼓励高等院校注重数字领域学术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跨界人才教育培训体系,打造“数字经济”人才高地。
[作者:赵丽娜,单位: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马清伟 崔凯铭 整理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