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遍国内外的“阿木爷爷”回聊城老家啦!

··

不用一根钉子、一滴胶水,仅用斧凿刨锯就把寻常木头打造出精致的鲁班凳、苹果锁、行走的小猪佩奇、世博会中国馆……去年,阿木爷爷木艺制作视频走红海内外,使神奇的中国传统榫卯技艺绽放出令人惊叹的光彩。(聊城晚报之前报道:火遍国内外的“阿木爷爷”是咱聊城人  聊城头条之前推文:爆红海外!聊城老人玩木头让数百万外国人爱上了中国)

“用最原始的工具,打造新颖的手工制作,鲁班功夫再现。”网友们将他誉为“当代鲁班”,对他的技艺赞不绝口。3月23日,记者来到临清市先锋路街道堤尹庄村,见到了阿木爷爷王德文。

工匠精神匠心为本

“这块红花梨经过了锯、刨、磨、钻、凿、抠等一系列工序,把木头从内部分解开,不用胶水和钉子,做成一个鲁班凳。”王德文拿着一块长方体木块向记者展示,这个貌似被肢解的木块整体分为三层,第一层分成两半,中间以9个锯齿状相连。每层之间以不同的X形相连,凹凸相扣。王德文双手一捏一提,一扭一拉,木块就像变形金刚一般“站”了起来,变成了可以任意折叠的“鲁班凳”。

据说,“鲁班凳”是战国时期鲁班发明而成,已经有2600多年的历史,以中国传统的榫卯技艺制作而成。榫卯,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他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是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被称作红木家具的“灵魂”。凸出部分叫榫,凹进部分叫卯。若榫卯使用得当,两块木结构之间就能严密扣合,堪称“天衣无缝”。

王德文的这手“绝活”是他常年为生计奔波练就的本事。为了挣点钱贴补家用,13岁的王德文开始了木工学艺之路。木色、纹理、质地、造型,锯、刨、凿、磨,各有讲究、各有传承。16岁的时候,王德文已经从多个师父手中学到了精湛的技艺。为了多挣一点生活费,除了做房梁、家具以外,他还做小凳子、小桌子、橱柜等售卖,木工技艺日趋成熟的他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木匠。

2017年,王德文到广西帮儿子王保成看孩子,闲暇时光,做些竹蜻蜓、摇椅、手摇式泡泡机等小玩意儿逗孙子。“一次,我爸通过凿、锯、钻,掰合之间把一块木头变成了一张凳子。他做出鲁班凳的那一刻,我感觉特别新奇。”王保成把父亲制作鲁班凳的视频放到了网上,没想到不到一天,播放量超过了100多万。

一段段视频上传到网络后,王保成很快就发现,父亲做木工活儿的视频比他们夫妻以前拍的视频更受关注。或许因为在日趋繁忙的生活里,越来越多的人向往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渴望接触中国传统文化,2018年开始,王德文的视频在网络上引起越来越大的反响。阿木爷爷突然成了“网红”,被称为“当代鲁班”“老年版李子柒”。

文化传播润物无声

“有一次,小孙子问我会做苹果不。于是我就给他做出了这个苹果锁。这个苹果锁一共由山字型、工字型等12块小木块组成,通过先后顺序把这些木块拼成一个苹果形状。”王德文拿出一个逼真的木制苹果,记者好奇,拿过来却不知从何下手,最后在王德文的指导下才拆开并拼好。

老手艺强调的是匠心独运,万物人为本,以情怀成事、以心血传承。王德文不仅让接近失传的绝学——鲁班凳、将军案、苹果锁再现江湖,而且仅用1个榫卯基、27道锁、42根榫卯棱、4根榫卯柱就做出了微型世博会中国馆;用木头做出了会行走的小猪佩奇……制作中,王德文还时常加入一些新元素,让看似平凡的小物件都包含着用心做事、用情造物的情怀,让中国的古老文化和智慧与潮流文化进行了美丽邂逅。

王德文以“阿木爷爷”为名,做木工活儿的视频圈了无数海内外粉丝。如今,他只在抖音上就有289万的粉丝,在国内网站播放量累计数千万,在外网的总播放量早已突破2亿。

别看视频中王德文动作干脆利落,其实,为了制作鲁班凳,他在底下做了大量工作,首先是上网搜集详细资料,并在纸皮板上反复试验,经过许多天的研究和尝试,最终才取得成功。

对王德文来说,做木工活儿看似简单,其实每一个步骤都需要花巧心思。他制作的许多作品采用的都是榫卯结构,在展现中国木工传统技艺巧夺天工的同时,也非常复杂繁琐,不过王德文乐在其中。

“我从小就对木工活儿特别感兴趣,我这一辈子把这一件事干好、干细致就行了。”王德文说。

知乎上有人提问,如何看待63岁阿木爷爷成网红?有网友这样回答:前有李子柒超凡脱俗的田园生活,后有阿木爷爷精妙绝伦的工匠艺术,他们用古老、淳朴、甚至有些笨拙的“诗意”来表现生活,不仅征服了国人,也征服了世界。尤其令人欣慰的是,这些古老手工艺术,在即将失传的时候,终于在网络时代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

来源:聊城日报全媒体记者 夏旭光 通讯员 陈沂奎 曹原

花了  ·  秒来阅读

点个【看】叭!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