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水不是“黄河的支流”

··

  济水,是古代流经豫鲁两省的一条大河。在历代文献中都与江、河、淮并称为“四渎”。我国历史地理学专家史念海先生多年来致力于古河流遗址考察,对古代济水的流径及其相关古地址作了大量考证,在许多方面释解了古籍,对我们了解研究济水历史提供了宝贵参考。但他在文章中提出了一种看法,认为济水与江、河、淮三渎的“定义不同”,不是“独流入海” ,与黄河有相互交叉、以黄河为水源等。(史念海《济水变迁史考》2011年10月) 对于此见,本人不敢苟同;然而此见的一些支持和附会者颇多。近些年在一些报刊、书籍和网络上多见“济水是黄河的支流”的新定义,甚至判定“把济水列入四渎是历史之误” 等。似乎是对于史念海先生的见解做出的注脚。对于此种新说本人颇不以为然,在此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在古人的定义中,济水是发源于济源县王屋山的一条大河。早在古籍《山海经》中就说:“济水出共山南东丘”。(“共山”在今河南省济源市)《水经注》曰:“济水出河东垣县东王屋山”等。济水在东流过程中与黄河发生交叉,被黄河划分为北南两支,但两支间仍有水脉相通,是有统一源头、水脉的一条河。济水的水源并不是黄河。

  河流的本质在于水。从整体上说,济水是以河南省北部地区的地表水为水源的。古代的中原大地曾经是降雨量十分丰富的地区,在现在的荥阳、郑州、原阳、延津、中牟、开封、封丘、长垣、滑县、濮阳等广大地区曾存在着许多湖泽、潴潭、河流,这些水系向东寻找入海之路,先后汇聚成一条大河,这就是济水。在史念海及其附会者的文章中一概回避济水是以中原大地上的地表水为源这一根本问题,而认定“济水以黄河为水源” 、“是黄河的支流”,这在历史事实上是重大的误解,是对济水本质认定上的错缪。

  济水在上游虽然与黄河发生交叉,但却并未有断绝其“独流入海” 的水脉。对此历史上存在“伏流说” 与“清浊分流说” 两种解释。“伏流”之说固不可信,但“清浊分流” 却是自然中存在的现象,并非不可能。对此完全否定古人是轻率的。

  按照某一代表性的说法:“济水从济源发源后,根本就没有过黄河,也过不了黄河。试想,济水从黄河北岸流进黄河,难道不被滔滔河水冲下去吗?”等等。 (傅道津《把济水列入“四渎” 是千年之误》,2020年8月16日发表)——可以看出,关于济水“过不了黄河”的断言,这里明白说是以“试想” 为逻辑推论的,即想象推测的方法,而并不是基于客观事实的科学论证。其明显的纰漏就有两点:

  首先,这里所设想的前提条件—— “济水出入黄河两岸的出入口恰好相对,并没有错位” ,(同上引)是完全失实的。考察济水黄河以北支,清楚地看出:济水在出王屋山后总的流向是与黄河大体-至向东,至温县东才斜向进入黄河,并不是与黄河垂直穿插。如果两岸河口真的是“恰好相对,没有错位”,那么在黄河的流冲下,济水的确是过不了黄河。然而实际情况却恰怡不是如此。事实是济水从北岸黄河上游入,从南岸下游荥口(旧石门)出,之间相距很远,看上去至少有一二十里之多,有很大的斜向度。在这么长的河程内排除不了河水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发生流向变化的可能。

  其次,竟无视入河济水的流速。经考察,济水所在的黄河以北地势比较高,这就决定了济水在入河口处的落差大、流速高。自然常识说明,当两水汇合后流速大的河流仍会在其速度惯性下保持原来的流向,继续向前延伸。其结果必然是大部分济水会逐渐流靠到南岸去。出荥口的水我们不能说全部是济水,但至少应是黄水与济水的混合水。断言“济水根本就没有过黄河” 、“源头的水并没有入海” 是盲目的。这里的根本错误是把济水设想成静水:“流进黄河后就被滔滔河水冲下去” ,而不知济水是有很大流速的水,在其流速推动下有一部分济水可以由北岸到达南岸。据《晋书地道志》:“济自大伾入河,与河水斗,南泆为荥泽。”这里的“与河水斗”,说明济水在黄河中是一种急流猛进、强势向前的景象,而决不是所设想的那种被黄水平静“冲下去” 的状况。现实中一些可观察的实例都可证明这一点。人们在黄河入海处看到,黄河入海后仍保持原来流向继续向前延伸,洪流长达数十里,清浊两水十分分明。

  “清浊分流说”是在历史上济水存在的情况下,古人通过实际观察得出的一种解释,相比而言应是具有权威性判断和可信度的;而现在的否定、非议之说是在济水消失千年之后、现场完全改变的情况下,仅凭专家头脑想象推测提出的,其真实性大可置疑。尽管文章中反复指称“古人迷惑了” 、“古人错了” 、“古人不懂得流水的道理” 、“古人却不这样认为”等,显然只是一厢之词,大有强加于人的意味,不仅无有任何说服力,反而愈显出自己的武断、牵强、有悖于常识。

  济水从荥口出来后向东南流入荥泽。据史先生说:荥泽“不是很大的湖,南北的长度最多也不过十几里”。荥泽中的水除了来自过河的济水、黄河水之外,还有以当地地表水形成的荥渎、柳泉、广武涧水等三四条小河水流入。这就说明其中黄河水占的成份并不多。论者把荥泽的水全部看成是黄河水,否定了过河济水和当地地表水、广武山涧水等的存在,是很不严谨的。《禹贡》言:济源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这里的“入” 是进入的意思,无有下潜之意;“溢” 是满和增多的意思。是说济水出河后在荥泽大大增多了。这对济水过河的概括是很准确的。恰切说明了河南济水与河北济水之间支脉相通而又水量增大的关系。“入于河,溢为荥”是统一的,把它理解成南北分割的两条河是错误的。

  对于黄河以南的济水来说,实际的发源地就是荥泽。济水出荥泽向东流,先后纳入汇合了大小河流、潴泽十多条,在《水经注》等文献记载中有名的就有:砾石溪水、索水、白沟、黃沟水丶沮水、汳水、羊里水、睢水、澶渊等,无名的更不计其数。经现在的荥阳丶原阳丶封丘丶兰考等地带进入今山东省菏泽地区。至此就形成为一条水势浩淼的大河。可以看出,济水沿线的各个支流都是由豫北广大地区的地表水汇聚而成,是清水而不是黄水,其中出自黄河水的成份更加微不足道。(黄河泛滥侵漫济水流域是另一种问题)在进入山东省境内后济水又先后汇合了濮水、瓠子、洪水、汶水、泺水等八九条支流,(均为清水)浩浩荡荡流入大海。《汉书·地理志》称:“过九郡,行千八百四十里”。

  史念海先生对济水的考证整个看是比较详细的,但恰恰对济水在中原大地上的这些诸多支流的水源问题却避而不谈。而认为从荥泽到巨野泽全程流淌的都是从黄河流出的水或者是黄河澄清后的水,这是对济水本质上的误读。

  上述考察充分说明,济水本是具有独自水源、独自流域、独自入海河道的一条大渎。其在水源、流域丶入海路径和水文性质等诸多特征上都不同于黄河,是独立的一条水系,古人称济水为“四渎”之一并没有错;新论者断言“济水只是黄河分出的一条支津,其源头则与黄河同,并不在济源,所以不符合四渎独流入海的要求” ,其说完全是轻率不经、根本罔顾历史真实的。是对自然水系关系上的巨大混乱。

  其实古人对“四渎”的定义与今天水系划分的原则大体是一致的,即主要是以其入海路径的不同为根据的,而并不是以河流的源头为标准。对于河南济水来说,其实它的支流有很多,其发源地也很多,退一步说,即使其中有一支源于黄河,但也不足以定义整条济水为黄河水系。如果以此而论,那么在历史上的淮河也曾有几条重要支流如汴河、涡河、惠济河、蔡河、贾鲁河等在上流源于黄河,难道淮河也是黄河的支流吗?若说水系间的枝津连通,淮河与长江之间就更多,岂不更应将淮河称作长江的支流、剔除于“四渎” 之列吗!显然是不能成立的。

  济水更是一条承载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大河。在古代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流域是在今河北省和天津一带,而在此以南的中原和山东广大地区则是济水的流域。济水是清水,较之黄河流域更适合于人类定居和生活。因此这里成为远古先人最早开发的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历史上著名的“尧舜禹时代” 就出现在中原济水流域。在原始社会后期、以烧陶和种植业为特征的农业文明——“陶丘文化” ,就产生于当时的济水沿岸(今菏泽市定陶区) ,并由此沿济水流径向东夷大地传播发展。现在人们常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实黄河来在目前中原地区的时间只是在唐代之后,它定格于山东更只是在清末以来,而在此以前数千年历史上,中原和山东广大地区真正的母亲河是济水,而不是黄河。在历代先民的记忆和历史记载中,黄河更多的是灾害,而不是福祉。正如习近平所讲:黄河在历史上“给沿岸百姓带来深重灾难。……黄泛区饥荒连年,当时灾区的悲惨状况可以用‘百里不见炊烟起,唯有黄沙扑空城’来形容。”这也说明了济水与黄河在对人类的利害关系上是有所不同的。

  济水,这条源于中原大地丶蜿蜒豫鲁两省近二千里的大渎,在数千年历史上成就了古代东夷大地的文明开发和繁盛,实是齐鲁之邦的母亲河。山东省有许多地名就是以济水而缘起的。例如,作为古代九州之一的兖州,就是得名于济水。兖州之名源于“兖水”,兖水即是“沇水”,亦即济水。《禹贡》言:“导沇水 ,东流为济”。又言:“济丶河惟兖州”,是说济水丶黄河之间的广大地区属于兖州。兖州初址在现在的河南省濮阳地区,后来沿济水多次往东搬迁,最后定于山东省的现址。其他地名,如济州(先后址于碻磝丶巨野丶任城)丶济北(古郡,位于现在山东省西北部)丶济宁丶济南丶临济(隋代置)、济阴(在今定陶、曹县之间)、济阳(《水经注》县置,址在济阴县以北,今菏泽市西南。金代以来址于现在的济阳县)等,更是直接以“济”字为名。就连“齐国” 、“齐河县”、“齐东县”之“齐”字,也得名于济水。《春秋说题辞》曰:“济,齐也” 。《风俗通》曰:“济者,齐也,齐其度量也。”我们常说的“齐鲁文化”,其基因也是源自这条从中原大地流淌下来的济水!确切地说“齐鲁文化”是济水文化而不是黄河文化。相比而看,山东历史上的地名以黄河而得名的一个无有。如“河北”、“河南”、“河东”、“河西”、“河内”、“河间”、“河阴”、“河阳”等这些历史地名无一个是在山东省。如依“济水是黄河支流”的新定义,数千年历史文化的定位岂不是也要改变!

  济水本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四渎” 之一,它至今已消失了上千年之久。但在历史上留下了关于它的大量记载、典籍和故事传说等,成为济水文化的重要内容,在今天看来十分宝贵。对此我们应认真加以保护整理和继承。在学术上发表新见、创立新说当然是必要的,但那是要经过一番深入调研,弄清事实,严格求证的功夫,而决不是仅凭一隅之见就轻易下断言。对于否定古人、修改经典定义、创立新说的做法应慎之又慎。历史考证和研究应把维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视为根本任务,对古人经典首先树立尊重、珍视观念,其次才谈得上创新。诸如济水,在古人的定义中本是明确、有据的,本人实在看不出在今天有何正当理由和必要再将其改称“是黄河支流”,并把古代“四渎”变成“三渎”或“两渎”!除了发表耸人之谈、影响舆论、亵渎先人,造成自然水系关系和历史文化上的混乱之外,决无任何积极意义。(作者姜传岗山东省运河经济文化研究中心专家组成员)

责编:马婉莹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