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脊梁》摄制组来泰山钢铁集团进行现场拍摄

··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由中宣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联合策划,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冶金报社和中国钢铁企业共同配合,推出重磅纪录片《钢铁脊梁》。

为向观众真实呈现不锈钢一步步变为制品的整个过程,摄制组按照冶炼流程,先后到泰钢精神主题展览馆、老书记纪念馆、不锈钢事业部、泰嘉不锈钢冷轧深加工项目现场、广东揭阳不锈钢制品企业进行了采访,用多角度、全方位的镜头视角全程客观记录了集团不锈钢发展历史和400系不锈钢从冶炼到轧制,从冷轧到精深加工的整个过程,用镜头语言反映了集团质量、标准、生命的理念,呈现了泰钢工人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的可贵品质。纪录片《钢铁脊梁》以百年为历史跨度,全面反映中国钢铁企业和钢铁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所经历的伟大历程、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所获得的宝贵经验、所涌现出的英雄人物以及凝练出的文艺作品。在建党100周年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重大历史节点,《钢铁脊梁》选择集团公司作为不锈钢代表企业和重点宣传对象,反映了国家对集团的高度认可和肯定。(孙浩天 曹佳)

我眼中的央视媒体人

时刻做好准备

4月4日下午,计划前往不锈钢事业部采访。路上短短的几分钟,中央电视台导演艾伦还在抱着材料看,我发现准备的采访资料竟长达几十页,问题准备的细致如丝,在与他攀谈中,发现他竟掌握了近几年钢铁领域的热门观点,他说他是第一次深入接触不锈钢工艺流程,为了这次采访,他提前半年就已经开始着手准备,只有做好充分准备,才能应对各种突发状况。他唯一害怕的就是在未来某一天,他对获取信息的渴望突然消失,对未来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不再关心。因为对于一个成功的记者来说,首当其冲的技能是好奇心,正是好奇心驱动着媒体人不断前进,正是基于时刻对知识充满好奇和渴望,他才能时刻做好准备迎接各种突发状况。我过去时常对自己不自信,有幸碰到某些领域的大牛,却觉得自己对这个领域不够了解,没有自信前去邀约采访。可是,我逐渐发现,这种心态并不能帮助我在未来更好地准备采访。事实上,我们总是一边抓住机会,一边去补充学习。因为现实是,等你把某个领域的知识完全储备好,采访机会早就溜了。当然,机会总会在不经意时悄悄到来,你需要做的是发现机会并及时做决定。而机会到来时,最理想的状态是你已经做好了十足的准备。但如果你还没有准备好,是否就要放弃那个机会呢?不要。当你看到机会时,去尝试,去试图利用它,因为你仍有可能因此改变自己的一生。

时刻注重结果

我认识不少媒体人,在精神上都处于24小时连轴转的工作状态,因为你时刻需要思考你下一个镜头会发生什么,特别是新闻记者,接到任务后,对于时间的投入并不重要,结果才是最重要的。举个例子,央视摄像记者袁明的工作状态不会仅仅局限于在现场的时间,因为在不拍摄的期间,他需要制定下一个场景的拍摄计划,最后镜头给观众呈现出来的东西就代表了他的水平。袁明也和我谈到过工作时长这个问题,他说:“对自己所拍摄的镜头负责,也是对自己工作的负责,这份工作的问题之一是你只能全盘接受它,但凡你想有所挣扎,你就会遇上麻烦。”为了让自己对拍摄者更加了解,袁明连下班后的时间都不放过,他会去和拍摄者简单吃个晚饭,地方也是离拍摄地越近越好,甚至会就在现场吃碗盒饭,在吃饭时,聊的也全是工作方面的问题。他说:“我是一名有态度、有心气的摄像,摄像记者需要有角度,这些拍摄的重点应是大家所关注和认可的。”

时刻保持奔跑

葛鹏飞,黑龙江哈尔滨人,85后,人高马大,是团队里的副摄像与航拍手,每次拍摄转场,他都自己扛着一台摄像机、一台单反、一套航拍设备、一个三脚架奔跑。我主动上前要求帮助他分担一点,他说:“不用!设备是我吃饭的家伙事,我拿着,心里踏实。”他朋友圈有他很多经典的作品,其中一组照片是他在拍摄诗词大会外景时发出的,黄山的日出与日落,配文:一次黄山 日出 日落全看到了,唯一遗憾没带自己的机器。偶尔在我和他的一次聊天当中,我问他,他在整个职业生涯中最焦虑的事情是什么?他竟对我表示,他最担心第二天失业,失去收入保障。我继续问他,如何应对这个焦虑?他简短答道:“保持工作”。是的,凌晨的北京国贸,夜晚的哈尔滨,雨后大剧院,富力灯光秀,每一次活动他都不想错过,他说不多参加一些活动,学会几项技能,在北京根本没法混。大家甚至经常会忘记他的年龄,一个85后。当然,我相信他对工作的坚持不仅仅是出于解决焦虑,而是出于他对工作的那份热爱和执着。拥有天赋的人不一定优秀,优秀的人往往需要拥有坚毅的品质。

时刻注重细节

把一点一滴的小事做好,把一分一秒的时间抓牢,身为助理兼灯光师的于均,表现在工作中就是勤奋和主动,一步一个脚印地、踏踏实实地去做,不怕麻烦,不怕辛苦,一丝不苟。最重要的是还要注意细节,灯光在一场拍摄中,是一项细致的工作,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它影响着影片基调的形成和影片风格的展现,在老书记纪念馆中,他布置场景认真负责、一心一意,为了调光线,要用到好几盏灯,在对每一盏灯的位置上一寸一寸的调整,各种位置、亮度、色彩组合搭配不断地进行尝试,力求达到完美。“肩膀上高光多了,没有打出轮廓,再低一点,好好好”,展馆里全是他的声音。在我眼中他的工作不但不轻松,还颇有些“为他人作嫁衣裳”的感觉,面对这样的情况,他却甘之如饴:“我的专长就在于现场布光,对光线十分敏感,所以我就做灯光师。每个环节都要有人,其实灯光师可以帮助导演和影片很多!”(孙浩天 曹佳)

责任编辑 冷晓冷 林婕妤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