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大考” 年轻团队玩转“雪上F1”

··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拥有中国首条雪车雪橇赛道,赛道拥有世界唯一超过360度的回旋弯,设计最快时速约135公里,冬奥会比赛中速度最快的雪车项目将在这里举行,它也被誉为“雪上F1”。同时,雪车雪橇赛道也是本届冬奥会中设计难度最高、施工难度最大、施工工艺最为复杂的新建比赛场馆之一,而这里的运行团队是一支年轻的队伍,他们面临着艰巨的实战考验。

  在北京青年报记者探访的多个冬奥场馆运行团队中,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团队虽然比较年轻,但是他们担负的使命可不轻,毕竟这个项目以往在国内还没有正式举办过,完全是一个新事物,而且一下子就要面对冬奥“大考”,他们的压力可想而知。

  团队平均年龄30岁

  一人多岗、群馆兼职

  据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场馆主任林晋文介绍,他们这支运行团队于去年11月正式组建,集中办公,组成成员有来自冬奥组委各部门的工作人员,也有从体育总局、媒体、电力、通信等专业公司属地抽调的人员以及实习生等等,坚持一人多岗,群馆兼职,最大限度降低人力成本,这样也有利于进行疫情防控。这支团队平均年龄30岁,很年轻,朝气蓬勃,干劲十足。

  面对风险应急

  处置迅速有力

  在谈到2月举行的测试活动时林晋文说,按照能测尽测的要求,场馆团队在本次测试活动之前梳理了测试活动期间的重点测试任务,这其中共涉及体育、交通、赛事服务、志愿者、医疗、媒体运行、语言服务、颁奖、人员管理等9个重点业务领域共计75项测试内容。在充分保障赛事组织的前提下,各项测试任务都要顺利完成。林晋文表示,通过本次测试,进一步发现了问题并提出了解决优化的方案。比如,媒体运行业务领域以实地演练的方式,分别对记者工作间、新闻发布厅和混合采访区的流线及防疫要求下混合采访区的区域设置,以及远程采访的运动员、记者位置进行了具体规划。“无接触”式颁奖是本次测试活动仪式颁奖的创新,将运动员与运行保障人员进行分区管控,避免了交叉作业式,在最大化满足颁奖需求、办赛要求的同时,本次“无接触”式颁奖为赛时颁奖提供了借鉴意义。

  在此次测试活动中,运行团队面对风险应急处置迅速有力,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比如2月23日,延庆赛区出现降雪,自当天凌晨4时起,场馆运行团队组织人员和机械,以3号路为重点开展扫雪作业,并及时将运动员场馆内接驳车辆由考斯特调换为器材转运小型车辆,通过增加车检卡口,减少非必要车辆进入场馆,并在3号路危险陡坡地段增设现场指挥人员,加强场馆内水电气暖、遮阳帘等重点设施巡检看护等措施,保证了当天赛事活动的准时进行。

  25人组成医疗团队

  均有重大赛事医疗保障经验

  林晋文表示,在测试活动中,场馆设施运行良好,冰务管理保障有力,医疗团队力量精干,通过本次测试活动使服务水平不断得到提升。医疗保障团队由25名业务能力强、有重大赛事医疗保障经验的医务人员组成,分别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和北京急救中心。之前运行团队就组织进行了多次赛道救援和防疫情况下的受伤救治等应急演练。测试活动期间,医疗经理、医疗官、运动员医疗站医护人员主动与三个项目的国家队队医进行学习、交流。大家讨论了包括运动员受伤特点、容易发生事故的点位、国际大赛时翻车受伤案例以及救援经验等细节内容,均表示受益匪浅,这样在今后的赛事活动中就会为运动员提供更加高效的保障服务。

  保障

  运动员的赞扬是对

  制冰师最大的褒奖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2月开展了“相约北京”测试赛活动,包括雪车、钢架雪车、雪橇的所有比赛项目都进行了测试。为确保测试赛的顺利举办,制冰师团队选择了春节不回家,奋力备战一线。据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在本次测试活动期间,设施运维团队总计104人共开展了850余人次的运维工作。冰务团队每天日间安排3-4名国际制冰师和10名国内制冰师、夜间安排4-5名国际制冰师和11名国内制冰师对赛道进行了洒水制冰、修冰、补冰、冰面维护等。据车橇中心团队的冰务主管陈海滨透露,“参赛队员对此次测试活动的冰面质量给予了高度评价,一致认为体验感非常好,运动员还取得了高于平时训练的好成绩,教练也非常开心和满意。”而能够取得好的比赛成绩与冰面的高质量密不可分,也是对车橇中心团队制冰师工作的最大肯定和褒奖。

  车橇中心的冰务管理者和制冰师们为此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付出了极大的心血。2019年11月,项目部带领制冰师骨干赴韩国平昌(上届冬奥会举办地)进行了为期九天的培训学习,在国际制冰师的带领下,中国制冰师初次体验了4项冰上工艺,分别是:用水管喷头在赛道制冷单元上进行上千次水雾喷洒,确保赛道整体制冰成型(制冰);用特制抹刀将冰水混合物填补至赛车进弯、出弯等关键位置,待冻结后缓慢洒水保护,与周边冰面形成整体(补冰);手持20斤重的特制冰刀,均匀用力在赛道上持续修出成型的滑行曲面(修冰);进行冰面养护巡查,清理赛道冰坨和雪霜(日常清洁)。以上每一项工艺都是体力、技术和意志的综合考验。

  去年3月1日,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赛道启动首次制冰工作,面临冬季施工难、山地条件差、突发疫情等困难,制冰团队攻坚克难,一手抓防疫,一手抓冰务工作,在中外制冰师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历时10天于3月10日顺利完成全部制冰工作,赛道迎来首次制冰贯通。9月7日,制冰团队再次启动制冰修冰各项工作,24小时不间断制冰,持续每日开展除霜、修冰、补冰等养护工作。滑行测试期间,每轮滑行前对赛道冰面进行全面巡检,察看赛道内部是否有杂物、垃圾、遗漏工具等;每日根据阳光照射情况,对影响冰面质量及运动员滑行视线的遮阳帘进行开启、调整关闭;根据运动员滑行体验反馈,综合三项运动需求及时进行冰面形态调整,为场地预认证活动和“相约北京”测试活动做好了充分保障。

  国内制冰师在国家雪车雪橇中心两次全赛道制冰及赛道维护中勤奋刻苦、不怕困难、善于钻研、精益求精,经过无数次反复操作,制冰队伍已掌握了基本的制冰修冰技艺,整个团队配合默契,整体冰务工作有条不紊。同时,国内制冰师也得到国际制冰师认可,一些制冰师已经可以独立开展工作。

  测试

  首办雪车雪橇赛 “模拟考试”顺利达标

  按照“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场馆运行团队于2月16日至26日圆满完成了“相约北京”系列冬季体育赛事——2020/2021赛季全国雪车、钢架雪车、雪橇邀请赛3个项目的测试任务。此次测试活动在赛程制定方面充分参考2022北京冬奥会赛时竞赛时间并结合场地实际情况,合理规划了本次比赛赛程,部分运动员取得了突破训练水平的竞赛成绩,达到了测试预期目的。

  这次测试赛为期11天,共举办了男子双人雪车、女子双人雪车、女子单人雪车、四人雪车、男子单人雪橇、女子单人雪橇、双人雪橇、雪橇团体接力、男子钢架雪车、女子钢架雪车等10个小项比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比赛是我国本土首次举办的雪车雪橇比赛,在我国冰雪运动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林晋文在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本次测试活动,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场馆运行团队成员之间的配合非常紧密和默契。在测试活动期间,共设置了26个业务领域,其中场馆群层面设置13个,场馆层面设置13个。通过第一次进入场馆实际操作,各个业务领域对于各自承担的职责任务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梳理。与此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各个业务领域之间的衔接和配合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充分磨合,整个场馆团队协同配合的意识得到了强化,场馆运行的合力得到进一步凝聚和提升。

  比如,在通讯集群方面,各业务领域对于集群通话的流程、操作更加清晰规范;在颁奖环节,颁奖业务领域在和成绩处理以及运动员组织方面的联系配合更加熟练顺畅。通过现场实战操作,发现和解决了很多桌面推演以及各业务领域单独组织的演练中没有暴露出的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上下游业务领域存在交叉联系、需要互相配合的,各业务领域的大局观、整体观以及配合意识、协同意识通过此次测试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为以后的测试和比赛积累了难得的实战经验。

  工程

  高难度山林场馆4年建成 获赞“最出色的认证”

  历经4年的艰辛建设,北京2022年冬奥会延庆赛区国家雪车雪橇中心于去年年底完工,山林场馆蓝图变为现实。北京冬奥会期间,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将承担雪车、钢架雪车、雪橇三个项目的全部比赛,一共产生10枚金牌。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位于北京延庆区西北部,距离奥运村1000米,行车5分钟,这里建有中国首条雪车雪橇赛道,赛道拥有世界唯一超过360度的回旋弯,设计最快时速约135公里,冬奥会比赛中速度最快的雪车项目将在此举行,被誉为“雪上F1”。同时,雪车雪橇赛道也是本届冬奥会中设计难度最高、施工难度最大、施工工艺最为复杂的新建比赛场馆之一。赛道则分为54个制冷单元,全长1975米,垂直落差超过121米,由16个角度、倾斜度都不同的弯道组成。随着赛道的建成,它成为了世界第17条、亚洲第3条、国内首条雪车雪橇赛道,未来一些高水平国际赛事,包括世界杯、世锦赛等都可能来到北京,推动车橇项目在中国乃至亚洲的发展。

  2020年11月,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场地预认证活动顺利进行,国际雪车、雪橇联合会官员和相关运动员、教练员,通过赛道检查、自身滑行测试、观摩国家队滑行、察看检验设施设备等方式,对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场地进行了全面的测试认证,对赛道设施、制冰质量、灯光系统、广播系统、计时计分系统、塔台指挥系统、医疗站设置、运行组织等各方面给予高度评价,同时也提出一些具体改进建议,北京冬奥组委及时进行了调整并获得认可。

  国际雪橇联合会专家瓦尔特表示:“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参加了所有雪车雪橇场地认证,这次不仅仅是很棒,可以说是非常棒,是我见过的最出色的认证!”

  对于赛后可持续利用问题,国家雪车雪橇中心也做了充分准备,该中心利用比较平缓的部分赛段,设计了青少年训练出发区和大众体验出发区,冬奥会结束后,该场地在满足专业比赛要求之外也将用于大众的冰雪项目体验等。另外,屋顶的观光廊道还可眺望赛区全貌。

  本版文/本报记者  刘艾林

责编:王逸群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