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员100·城阳故事 | 王正锐:“患者把生命托付给我,我要对得起这份信任”

··

他是“生命中枢”的守护者,是匆匆赶去手术室的奔跑者,也是休息片刻聊起孩子莞尔一笑的父亲。每次看到急需救助的患者,他会毫不犹豫选择牺牲与家人团聚的时光,他总是深情地说,“患者把生命托付给我,我要对得起这份信任。”

他是城阳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的医生王正锐,也是一名党员,今年48岁,从事临床工作20余年。“敬业”两个字代表了他对工作的热爱。每天,他早早就来查房、下医嘱、上手术,很多时候都是连台手术忙碌到深夜,离开前还要看看哪些患者需要进一步处理,准备第二天的手术。这些年,王正锐用行动严守生死之门,用一腔深情诠释敬业奉献,彰显一名神经外科医生的初心。

半岛全媒体记者 | 黄冬梅

如履薄冰,每台手术都像走“钢丝绳”

神经外科医生是一个外表光鲜,也是高风险的职业。大脑在医学界被称为“生命禁区”,任何脑部疾病都可能非常凶险,稍有差池就会危及生命。对王正锐来说,每天都需要面对颅脑重症患者的生死博弈,如履薄冰。人类大脑如此复杂,1000亿个神经元、上万亿的突触连接形成迷宫般大脑网络,他要和同事第一时间确定患者病因,小心翼翼避开所有“雷区”,最终挽救患者生命。

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操作手术,对身体是极大的挑战和摧残,浑身麻木、眼睛酸疼是常事,但即便如此,王正锐和同事毫无怨言。

神经外科的急症手术说来就来,无论有多晚、无论是什么样的节日,只要有需要,王正锐就要立刻赶往科里。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重复着这样的日子,王正锐坦言早已习以为常。“虽然习惯了忙碌的节奏,但面对每一台手术我都不敢掉以轻心,这个过程就像走钢丝绳,唯有认真专注,才能顺利走到终点。”

50多岁的赵先生平时身体还算强健,一天突然左侧的身体不能动弹,不久就陷入昏迷、嗜睡的状态,家人紧急送医。“经颅脑CT造影检查发现,患者右侧额顶脑出血,初步诊断为脑出血、颅内血管畸形。”王正锐回忆,颅内血管畸形被称为颅内的“不定时炸弹”,发病急、出血凶猛,危险系数高,抢救不及时会严重危及生命。王正锐与神经外科团队一起紧急制定针对性的诊疗方案后,立即安排了手术。术中既要找到并切断供血动脉,再逐步切掉畸形血管团,最后断静脉,还要最大程度的保护运动功能区,稍微不注意会导致术中大出血,功能保护不到位,甚至有下不了手术台的风险。面对如此棘手的情况,王正锐临危不乱,确定病灶位置,加强血管保护,历时6小时后手术顺利完成。

“术后复查CT,手术区没有任何血肿残留,19天后患者意识逐渐清醒,通过康复目前生活完全可以自理。”尽管时间过了许久,但王正锐印象深刻,看得出来他是发自内心为患者感到开心。这些年来,王正锐共主刀完成各种颅脑手术1500多例,亲自主持或参与抢救危重患者700多例,无差错事故发生。

大爱暖人心,不远千里开展医疗帮扶

2018年4月,王正锐主动来到甘肃成县人民医院,开展为期3个月的帮扶工作,成为城阳人民医院派遣的第二批援陇人员。和很多千里援医的同事一样,他也面临着气候、饮食等多方面的不习惯,但时间紧、任务重,王正锐不给自己太多的适应时间,就立即投入到医疗帮扶中。

为促进科室发展,王正锐指导医务人员完成设立神经外科监护室、病房手术室改造,对科室医护人员针对危重患者诊治进行重点的专业培训;规范神经外科手术的手术室布局;指导引进手术显微镜为开展神经外科显微手术做准备,并完成医生的先期培训等。“3个月的时间太短,我想为他们做的事情太多,只能争分夺秒,全力以赴。”

正是因为有着对生命的敬畏,对工作的较真以及对自己的苛求让王正锐不畏困难,奔走在一次次的救治中。

在成县的3个月里,王正锐共指导20余例危急重症患者的抢救治疗工作,参与完成6例开颅手术,其中颅脑外伤双侧开颅手术和幕上幕下联合入路硬膜外血肿清除术都是该院首例,手术病人均恢复良好。帮扶期结束后,王正锐深有感触地说,“成县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既能减轻百姓经济负担而又最大限度的解除病痛是医护人员所面临的课题。作为一名医生,一名党员,我希望有机会再次来到成县,为当地的医疗卫生事业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近年来,神经外科学无论在影像学、科学研究还是手术器械等方面,发展都极其迅速。所以,虽然是科室里的“老前辈”,但王正锐一直处于一个奋力奔跑的状态,一直在追逐神经外科学的前沿技术,不敢有一丝懈怠。“大脑如此神秘,还有很多等待开发的区域,它如浩瀚遥远的星空一样让我着迷,我想继续努力,学习更多了解更多,让一个个患者重获新生。”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