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上猪羊成群穿行!全国81对“慢火车”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
火车上有猪和羊成群穿行?近日,四川一火车上旅客偶遇成群猪羊的画面火了。原来这是一辆扶贫慢火车,从普雄到攀枝花历时9小时7分,经26个站台,全程票价最高25.5元,最低2元,像公交车一样,给上学孩子提供方便,百姓的农副产品、猪、羊都可以带上火车。网友:这就是人间烟火气。
网友评论:“太可爱了”“羊羊买票了没”
还有不少网友感叹“这就是人间烟火气”
穿行于大凉山的幸福“慢火车”
5633/5634次列车,从四川普雄往返攀枝花,376公里的路程沿途要停靠26个站,全程行驶11小时零4分钟。票价最高25.5元,最低2元,已经30多年没有变过。这趟“慢火车”以40km/h的速度,穿过数不清的高山河谷,接送一批批彝族老乡往返于大凉山内。
为了方便群众运送牲畜,列车上有一节专门的“动物园”车厢。黄牛、山羊、肥猪,甚至马,都是这儿的“常客”。
另一节车厢里,有红红的樱桃、大凉山苹果、沉甸甸的土豆、洗得白白净净的折耳根……拥挤的车厢内,各色农产品随四季更替,热闹非凡。
在5634次列车上,75岁的彝族妇女拉衣阿呷在整理她从西昌进的货(4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75岁的拉衣阿呷来自喜德县冕山镇,是5633/5634次列车的常客。她每两周就要坐火车去西昌批发小商品。梳子、头绳、发卡、袜子装满了口袋。虽然小生意利润微薄,却能补贴家用、打发寂寞的老年生活。
这列火车也是大凉山孩子们的“校车”。沿途各个乡镇的孩子们坐着“慢火车”往返学校,越来越多学生通过教育走出大山。
这些年,许多变化降临在车里车外:曾经贫瘠的土地上几年间便“长出”了楼房和大棚,女童背上了书包,小不点们走进了幼儿园,年轻人走出大山时衣衫破旧,回来时已成时髦青年……
开往春天的“慢火车”全国有81对
目前,全国常态化开行公益性“慢火车”81对,覆盖21个省份,经停530个车站,途经吉林延边、内蒙古东部、湘西地区、云贵地区等35个少数民族地区,每年运送沿线群众1200万人次,每公里票价不到6分钱。这81对“慢火车”,承载着许多人的生计与梦想,是山区老乡的“致富车”,孩子们的“放心校车”,也是时光里的“乡情车”。
从小兴安岭乌伊岭开往佳木斯的6274次列车,已经运行了近半个世纪,全程410公里,只需要25.5元,最低票价只有1元,被当地人称为铁路公交车。每年入冬后,大雪封山,这一趟“慢火车”是唯一与外界交流的方式。
穿梭于海拉尔至塔尔气间的6238次列车,与共和国同龄,是林海深处沟里小镇连接外界的唯一一趟旅客列车。2009年发大水,沿线各个小镇被困近半月,是这趟车拉着大批救援物资驶进大山,解了百姓被困的燃眉之急。
列车到站后孩子们和列车长分手道别。张雁南 摄
太原至灵丘的8818/7次列车,往返穿行于山西东北部,单程305公里,票价19.5元,学生票价10元,成为沿途农村孩子到镇上、城市里就读的最佳交通方式。很多孩子乘坐着这趟列车外出求学,走出大山,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梦想。
秦巴山里的新鲜农产品
宝鸡至广元的6063/4次“小慢车”穿越秦岭,铁路部门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立联系,不定期在车上举办种植养殖技术和病虫害防治小课堂,在车厢悬挂农林知识展板,传播最新农业知识,帮山区老乡种好地、打好粮。
彝族老阿妈乘坐“慢火车”走访亲戚。李锴 摄
1956年开通运营的黎湛铁路,北起广西宾阳县黎塘站,经贵港市、玉林市,终止广东省湛江市湛江站。途经的粤西廉江县河唇镇是“百果之乡”,当地盛产番石榴、红杨桃、贵妃黄皮等优质水果。列车每天早上9点经过河唇站,当地果农挑上一早采摘的新鲜水果,前往文地、陆川、玉林等地贩卖。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些“担担军”中很多人靠卖果盖上小洋房、开上小汽车。
……
高铁时代的“慢火车”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在铁路网密布,复兴号奔驰广袤大地,高铁逐渐成为人们出行首选,承担运输重任的现今,绿皮慢火车仍然穿行在高山耸立、道路难行的边远地区,成为与高铁时代不那么“匹配”的一道风景线。坚持开行“小慢车”似乎并不符合市场规律,但背后的“民生账”是高铁时代带给我们的为民情怀。
有了“慢火车”,这些农村山货、土特产、新鲜蔬菜等农副产品就可以坐着火车远销城镇,乡亲们身边也因此多了一趟“便民巴士”,手中多了一本“致富经”。不仅如此,“慢火车”还关乎孩子读书、外出务工、看病就医等老百姓刚需。作为主力军和见证者,它翻山越岭情暖父老乡亲,承载着民生情怀温暖出行之路,打通了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最后一公里”,让当地老百姓的生活富了起来、日子好了起来、幸福指数高了起来,为擘画乡村振兴宏伟蓝图增添了厚重的铁路原色。
高铁时代的“慢火车”满载为民情怀,奏响了实现乡村振兴的时代强音,在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的同时也让流动的中国焕发出乡村振兴的时代光彩。穿梭的“慢火车”,循环往复;追求美好生活的步伐,永不停歇。
(大众网·海报新闻编辑 刘美显 综合新华网、人民网、中国之声、内蒙古新闻网等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