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新闻眼丨广西考察第一天,习近平牵挂着这三件事
··
“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时隔四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赴广西考察。这片土地上,有着他的深情牵挂。考察第一天,他重点关注三件事。这些事,既发生在广西北部的江河边、村寨里,又关乎整个中国;既发生在特殊的时间节点,又勾画民族复兴的宏大脉络。
△4月25日考察点示意图
回望一场战役:血战湘江,青史垂芳
4月25日上午,习近平首先来到桂林市全州县才湾镇,考察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
△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也是湘江战役脚山铺阻击战战场遗址所在地。(总台央视记者李福远、何柏霖拍摄)
湘江战役,红军长征途中的生死存亡之战。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广西北部的湘江岸边与国民党军展开殊死决战,突破敌人重兵设防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计划。但中央红军损失惨重,从长征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
△湘江战役形势示意图(总台央视记者马立飞拍摄)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在湘江战役中牺牲的革命先烈,明确要求做好烈士遗骸收殓保护工作、规划建设好纪念设施。2019年9月,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正式落成,主要包括纪念林区和纪念馆。多年来发掘收殓的湘江战役红军烈士遗骸,安葬在纪念林区。
△纪念林区的每一面红旗旁,都安葬着一位红军英烈,旁边的石头上刻有编号。(总台央视记者李福远、何柏霖拍摄)
25日上午,总书记向湘江战役红军烈士敬献花篮,并参观了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
△花篮后面,是纪念林区内名为“红军魂”的雕塑,长80米,高7米。(总台央视记者段德文拍摄)
△纪念馆内的主题雕塑(总台央视记者王鹏飞、石伟明拍摄)
△当天在纪念馆内负责为总书记作讲解的是全州县红军长征湘江战役文化保护传承中心副主任周运良。(总台央视记者马立飞拍摄)
湘江战役,作为伟大长征中最悲壮的一幕,一直铭刻在习近平的内心深处。
2014年10月31日,他在古田会议旧址动情地说:“长征出发时,闽西子弟积极踊跃参加红军,红军队伍中有两万多闽西儿女。担任中央红军总后卫的红34师,6000多人主要是闽西子弟,湘江一战几乎全师牺牲。”
△馆内名为《浴血湘江》的油画(总台央视记者马立飞拍摄)
2019年全国两会上,总书记两次讲到一段往事:一位老红军带领团里的闽西子弟,血战湘江,很多战友都牺牲了。这位老红军说,死后要同战友们长眠在一起。总书记说,“这个感情在我心里”,“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
△油画照《陈树湘》。湘江战役中,红5军团第34师师长陈树湘重伤被俘,苏醒后乘敌不备绞断自己肠子,壮烈牺牲。(总台央视记者马立飞拍摄)
从2014年长征出发80周年访福建古田,2015年遵义会议80周年访贵州遵义,到2016年长征胜利80周年访宁夏将台堡,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访江西于都,再到今年建党100周年访湘江战役纪念园,习近平一次次踏访长征纪念地,这是他在新时代长征路上的崇高致敬和深情回望。
推进一项战略:乡村振兴,造福群众
毛竹山村位于全州县城西部,与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同在才湾镇。这是一个只有46户156人的自然村,整个村子方圆0.6平方公里。
△毛竹山村(总台央视记者李福远、何柏霖拍摄)
当天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毛竹山村,考察推进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情况。毛竹山村以世代生长的毛竹得名,但最有名的却是新发展起来的葡萄产业。目前,全村葡萄产业基地发展到320多亩,并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种植葡萄近3000亩。
△白色塑料膜的棚架下,是村里种植的多品种葡萄。(总台央视记者马超、张晓鹏、赵化拍摄)
近年来,毛竹山村葡萄平均年产量可达100万斤以上,人均年收入3万元。“绿色葡萄”成了这里的“绿色银行”。产业兴旺带动美丽乡村建设,这些年村里建起了24座漂亮的桂北特色居民楼。
△郑吉祥(左二)是桂林市农业农村局技术员,当天他在葡萄园为总书记作介绍。(总台央视记者许达拍摄)
“80后”村民王德利告诉《时政新闻眼》,他们夫妻二人在村里种了12亩葡萄,去年收入10余万元。两个女儿都在镇里读小学,满墙的奖状就是最踏实的幸福例证。
△王德利一家人当天拍摄的全家福(总台央视记者赵化拍摄)
去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
△毛竹山村的新民居(总台央视记者马超拍摄)
从今年2月赴贵州化屋村看特色苗绣产业,到3月赴福建武夷山看茶产业、赴沙县看小吃业,再到这次广西考察在毛竹山村看葡萄种植业,总书记始终关心着培育特色优势产业这件大事。他道出的缘由是: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
检验一项战果:治理漓江,永续美景
25日下午,习近平来到漓江阳朔段,实地了解漓江流域综合治理、生态保护等情况。
习近平曾经谈起他的“漓江情结”:少年时代,他曾来到“山水甲天下”的桂林,还和几个同学在漓江游泳,漓江山水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漓江风景区内的喀斯特地貌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总台央视记者张宇拍摄)
如诗如画的漓江,一度被打破平静。江面住家船、网箱养鱼多处可见,采石场、老糖厂排废频繁,漓江生态亟待拯救。总书记果断指出,“要全力保护好桂林山水,继续做好当地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工作,特别是要抓好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让这一人间美景永续保存下去。”
△漓江生态(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
近年来,桂林市全面清理整治非法采砂、网箱养鱼等破坏生态的行为,并实施漓江补水、污水治理等工程。如今,漓江流域森林覆盖率超过80%,干流水质常年保持国家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实现了“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
总书记此次重访漓江,可以说是对漓江治理“战果”的阶段性“验收”。
△去年,阳朔县旅游接待总人数达到1370万人次。(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
2017年在广西考察时,习近平实地察看了红树林生态保护区和那考河湿地公园。他说,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这一句话足见他对于生态保护的重视。就在这次广西考察前三天,习近平在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时,首次提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这是全球环境治理的“中国方案”。
广西之行,是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第五次国内考察。“十四五”开局起步,正是关键之时。从湘江战役战史之启迪、乡村振兴战略之推进,到生态保护战果之巩固,透过广西考察第一天的行程,可以领悟当代中国的“国之大者”,可以感知共产党人的奋斗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