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真相:孩子会在成功时爱你,在失败时恨你

··

没有一个人的记忆,能够完全客观。

不管是关于童年,关于父母,关于友情,还是关于乡愁,有一点无可争辩:

你的所有回忆,都是大脑根据各种细节的“重构”。

孩子拥有什么样的童年,不取决于父母,而取决于他对回忆的重构;而这种重构,很大程度上,又与孩子成年后的经历有关。

“心流”学说的提出者老米——为什么叫老米?全名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两个“米”,所以叫他“老米”吧……

这个老米,发现过一件挺奇怪的事情。

老米是个有毅力的人。对一些研究线索,他不会像狗熊掰棒子一样(小时候老师是不是经常这么说你),掰一个丢一个。

他曾经对一些艺术家进行访谈。然而这个访谈,不是一次性的,他会隔上几年再进行回访。

有的人物访谈,他一坚持就是20多年。

奇怪的事情,往往是你把时间轴拉长之后,发现的。

比如著名的棉花糖实验。实验者如果只是针对幼儿园小朋友做一次实验,那根本无法发现幼儿阶段的延迟满足感会和将来的成功,存在必然的关联。

一种说法是,实验主持人的女儿也参与了棉花糖实验,而且对能够做到“延迟满足”幼儿园同龄小朋友印象深刻。

他们大多是同一个幼儿园的同学,很多同学一直到高中,都在一个学校。

在一次重要考试之后,女儿忽然说:“貌似那些能坚持15分钟获得两颗棉花糖的同学,成绩都很好啊!”

一语惊醒梦中人,她爹由此开始对当年的实验参与者进行回访,并将回访调查一直坚持到这批孩子就业、结婚之后。

拉长的时间轴,会让若干真相大白天下。

老米也是如此。

他曾经对一个杰出的艺术家进行10年一次的访谈。

1963年,第一次访谈。艺术家年轻有为,事业非常成功,显得活力十足。

回忆起童年,他的描述是:田园诗一般的宁静和幸福。

很多著名的艺术家,都有着悲惨的童年,比如高尔基。这位艺术家则向老米保证,这些悲惨状况,从来没有在自己的童年出现过。

如果需要立字据,艺术家可以毫不犹豫地签字,我想。

10年之后,第二次访谈。这时候,情况有了点变化,风水轮流转,艺术家的风格不再为人们所接纳,作品销量一落千丈,事业上很不得志。

艺术家显然已经忘记了上次访谈自己说了些什么。

这一次,在访谈中,他的童年就不太美好了:爸爸冷漠而严厉,妈妈固执己见、占有欲强。

童年的田园风光,在他的口中不再出现,代之以小时候一些令他不快的事件,比如自己经常尿床导致父母大呼小叫。

又过了10年,第三次访谈。

此时的艺术家,不仅事业上暗淡无光,人也日渐苍老,几乎一败涂地。

他经历了两次离婚,每次离婚都为家产之类的事情闹得不可开交;身体也出了状况,严重依赖药物,而且有了酗酒的毛病。

在他的描述中,童年的印象进一步变差:父亲和叔叔都是酒鬼,动不动就对他拳脚相加……

相隔30年,对童年的描述,差别如此之大,艺术家在说谎吗?

未必。

生活本来就是复杂的、多面的,童年也是。父亲酗酒、妈妈固执,和玩耍时陶醉于田园风光,可以并存。

童年往往既有阳光,又有阴影。关键是,我们选择记住什么、如何“重构”。

而这种选择和重构,与成年后的经历,密切相关。简单而言就是:人生如意时刻,你印象中的童年充满阳光;人生失意之时,印象中的童年便多是阴影。

变化的不是童年,是成年后的我们。

相伴而生的另一个问题是:

父母经常打骂、指责甚至虐待孩子,孩子未来如果一帆风顺,不会有太大问题,他会把这视为“爱之深、责之切”;

相反,如果孩子未来不顺,他就会把这视为人生的磨难和父母的罪孽,甚至产生报复心理。

高金国,笔名高了高,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专栏作者,高级编辑,著有《好父母养出好孩子——给家长的35堂教育思考课》《写给孩子的趣味中国历史(12册)》《少年读史记故事·先秦之治》《少年读史记故事·秦汉霸业》《少年读史记故事·列国春秋》《人生是一场修行》《唐朝那层窗户纸》《齐国那些事儿》等图书26册。


特别声明:本文为“海报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个人观点。海报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