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挎包精神”三部曲

··

有位慈祥和善的老人叫唐芳英,她是远近闻名的“百事管”:帮助农村引水上山;资助贫困老人看病;帮烈士军属干活;带领乡亲们发展笤帚产业脱贫致富...在忙碌中,她将农信的为民活水,引入千家万户。有人将她的故事拍成了一部电视剧,名字叫《山乡女财神》。

时光回到56年前,那是一个雨天,主任让刚上班的唐芳英写个报告,申请费用修房顶。她说:“咱们自力更生吧,明天下村去阉小猪,就收老百姓一半的钱。”第二天,他们走家串户,忙碌了一天,赚了40块钱,37块买了麦秆,剩下的3块钱,买了幅毛主席像挂在办公室里。对党和农信事业的热爱伴随着唐芳英的一生。甚至退休以后,她还一直坚持每月到单位交党费。2010年,已经退休的她主动请缨,组织成立了“夕阳红清收队”。可以说,唐芳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农信事业,都奉献给了老百姓。

山河呜咽,草木含悲。2021年4月16日,老百姓心中的“女财神”,永远离开了我们。她走的那天,潍坊风雨大作,乡亲们冒着风雨,来送老人家最后一程。泪水,就那样和着雨水落下。

当听到老人家去世的消息,我在办公桌前呆坐了好久好久。但一切都不可重现。唐芳英的故事,成了我生命中的绝响。唐芳英是我的“挎包精神”启蒙老师,2018年,我有幸聆听了她作的“挎包精神”报告,在她质朴的声音里,我第一次知道,农商银行的基因是“挎包精神”。

从那以后,我就开始留意我身边的“挎包精神”,于是我认识了这位老大哥,他叫周生祥,从业30年一直扎根在最偏远的九山镇。2004年腊月二十四,老周要去抬头村开展信用评定,路远天寒,雪花纷纷,途中30里盘山路九曲十八弯。为了年前给村民办好,他一直忙到晚上九点多才结束,途中穿越万亩黑松林的时候,听到了令人胆战心寒的狼嚎声,他当时的第一想法是,如果出了事,手里的账和款怎么办,于是他把挎包紧紧压在了车座底下,硬着头皮滑行到山下,当回到信用社时,他才发现自己全身都湿透了,这是从鬼门关上走了一遭啊!

现在老百姓的生活条件好了,我们的办公条件也好了,我们年轻一代该怎么弘扬“挎包精神”?难道“挎包精神”只是一个精神图腾了?这个疑惑一直困扰着我。直到去年,我参加了纸坊支行党支部和齐家庄村委的党建共建活动,“红马甲服务队”带着采摘桶和毛巾逐个大棚走访,跟村民打成一片。可是,到了老齐的大棚,一看到“红马甲”,他就把门关起来了。原来,老齐担保了不良贷款,誓不跟农商银行打交道。我们让村支书帮着敲开门,一边帮他干农活一边闲聊,村支书从老齐作为共产党员,要带头讲诚信上给他算“政治账”,我们从办理樱桃大棚贷,扩大规模、增加收入上给他算“经济账”,最终老齐又成了农商银行的忠实客户。去年秋天,新的大棚拔地而起,老齐脸上乐开了花,感叹到“老农金又回来了”!听到这句话的那一刻,我顿时明白了,其实“挎包精神”就是用心为老百姓服务。也正是“挎包精神”,让农商银行和樱桃户同呼吸、共命运,把临朐打造成了“中国大棚樱桃第一县”。

今年是建党一百周年,作为生在红旗下的90后,作为新时代的农商银行青年,我是幸运的,幸运的是前辈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没有丢,从启蒙、到熟悉、再到传承和弘扬,“挎包精神”已经在我心底生根发芽,今天我将追寻前辈的足迹,接过为农民服务、为农信奋斗的接力棒,用“新时代挎包精神”绘就农商银行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陈曦)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