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胶东|②红色青岛:百年风华 信仰永恒
··
编者按:
协同振翅飞,五色绘胶东。自胶东经济圈成立一年多以来,胶东五市取长补短、协同发展、城市竞争力进一步跃升。站在“十四五”的新起点上,五市携手阔步新征程,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跑出“加速度”。大众网·海报新闻应时启动“五色胶东”系列采访,以“红、金、蓝、绿、橙”五色为底色,聚焦胶东五市红色革命历史、金色农业农村提档升级、蓝色海洋高质量发展、绿色生态环保、橙色温暖民生五个领域,书写五市担负新使命、合力打造高质量城市圈的新篇章。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王秀洁 青岛报道
百年风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百年青岛,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
1919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运动,像一道闪电照亮了历史的天空,给内外被压迫的中国人民带来了久违的希望。而这场象征民族觉醒的爱国运动的导火索正是列强将青岛无条件转让给日本。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那一声声坚定执着的呐喊,唤醒了危难中的中华民族,也喊出了百年青岛张扬腾升的力量。
1923年4月,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受派到青岛宣传马克思主义,筹建党团组织,开展工人运动。8月,青岛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中共青岛组建立。自此,在这片革命热土,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以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引领人民,共同找寻、孕育信仰的火种,并不断发展、壮大,终成燎原之势……百年来始终坚定执着、闪耀光芒。
当红色基因注入一座城市的精神血脉,所彰显的理想之光和信仰之力,就是这座城市中所有共产党人心中远大理想和革命信念的合集,它们同频共振,引领着城市承前启后、不断奋起、走向辉煌。
今天,我们回溯这百年风华中的青岛样貌,从最初的微光开始寻迹,重温百年历史中青岛的重要地标和传奇故事,探寻薪火相传的伟大精神。
觉醒!“红色基因”生根发芽
寻迹百年青岛的红色基因,不得不提“一人、一地”。“一人”是青岛党组织建立的关键人物——邓恩铭,“一地”即红色革命策源地——海岸路18号。
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3名代表中唯一的少数民族代表,邓恩铭自1917年起,一直在济南读书并参与革命活动。
1923年,邓恩铭受济南党组织派遣来到青岛宣传马克思主义,筹建党团组织,开展工人运动。
彼时,深受德、日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双重压迫的青岛工人阶级早已积聚了巨大的革命能量,他们的反抗渴望为共产主义思想走进工厂提供了丰厚土壤,也为青岛地方党组织的建立奠定了扎实的阶级基础。
基于此,邓恩铭先后以四方机厂和纱厂为中心,培养和带动四方机厂30多名积极分子秘密组织工会、全厂800多名工人加入工会。在他的努力下,当年8月,青岛迅速建立党组织,成为全国较早建立党组织的地区之一。邓恩铭先后任中共直属青岛支部书记、中共青岛市委书记。
而这期间,中共一大代表、中共济南地委书记王尽美也多次来青,与邓恩铭一起,投入到青岛党的工作和筹建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工作中。
青岛党组织建立后,邓恩铭通过设立书社、筹建图书馆,进一步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凝聚更广大的革命力量。1925年2月,海岸路18号进入青岛红色风暴时间。正是在这里,青岛党组织领导了四方机厂二八大罢工,罢工一直坚持了9天并最终取得胜利。这是青岛党组织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政治性大罢工,它的影响力蜚声全国。自此,青岛工人阶级的力量日益壮大。
1923年,当参加了中共一大与二大的王尽美和邓恩铭在青岛与在胶澳商埠督办公署工程课任职的中共党员王象午等会合,正像是青岛小肖在纪实文学作品《策动》中所描述的:“谁也不曾料到,这个仅有两名党员的中共青岛组很快就像磁石一样凝聚起巨大的力量,不及两年就在岛上掀起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工运风暴!”青岛党组织的建立,给黑暗中的青岛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海岸路18号,原四方机厂职员宿舍,今天去到那里的人们仍可见近百年前的建筑原貌,砖木结构建筑,花岗石嵌角,厚重的蘑菇石墙基,墙上配以仿木结构的欧洲中世纪田园建筑设计手法,门窗边加装饰线条,外墙则以红色清水墙砖和米黄色墙面搭配,掩映着建筑物旁的绿色植被,形成“红瓦、黄墙、绿树、碧海、蓝天”的特有风貌。
时值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这里每天都有来自各界的干部群众、社会团体前来参观瞻仰。展馆内按照当年原状恢复的中共青岛地方支部旧址,主题为《光辉历程——中共青岛历史展》的展览,以及历史文献、实物,照片,无不诉说着青岛自1923年党组织建立以来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和辉煌历程。室外的主题公园内,王尽美、邓恩铭、刘少奇、李慰农四位革命先辈的雕塑威严矗立,我们从这里回望百年青岛的信仰之路,感怀信仰之力,并继续沿着它奋勇前行。
从百年德式建筑到红色革命的策源地,再到今天兼具省、市两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员教育基地、党史教育基地意义的党史纪念馆,海岸路18号见证了近百年里所有为美好未来付出过热血和青春的共产党人的壮烈事迹,也清晰展示了百年党史中青岛一步一履的日新月异。如今,这里的每一张照片、每一件文物,每一个故事,也时时刻刻警示着我们,美好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铭记!致敬历史照亮未来
4月,位于太平山南麓的青岛市革命烈士纪念馆,在一片苍翠之中静默肃穆,英烈们的故事在此集藏。这里的革命烈士英名碑上,镌刻有17157位曾经为青岛而战的烈士的名字,还刻录着6802这样一个特别的数字,它属于6802位无名烈士,承载着同样为信仰献身却不曾留下姓名的革命志士的英魂……
馆内,经过重新布展的《信仰之光》主题展展出了青岛各个历史时期102名英烈的事迹,带领人们沿着历史的脉络,重溯筚路蓝缕启山林的悲壮,透过仅存的照片、画像和简要事迹,感受他们短暂而热血赤诚的一生。
1929年,因叛徒出卖,青岛党组织建立的核心人物邓恩铭在济南被捕,两年后慷慨就义。就义前他写下《诀别》一诗:“卅一年华转瞬间,壮志未酬奈何天,不惜唯我身先死,后继频频慰九泉。”寥寥数笔将壮志未酬的抱憾和“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展示无余。
革命者的人生,牺牲似乎是随时可能到来的事情,但他们死无所惧,因为有比死更值得珍视与捍卫的珍宝,那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可动摇的信念。青岛党组织成立后加入的第一位共产党员延伯真,在青岛牺牲的第一位共产党人李慰农,以笔作枪、《中国青岛报》记者胡信之……一位位为青岛奋战过的英雄先烈,他们短暂的一生全身心投入革命事业,临终前受尽严刑拷打,却从未想过屈服。这种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信仰之光历经百年依然闪耀。
王荷波,1927年时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同年在北京牺牲,时年45岁;纪子瑞,1929年在四方机厂不幸被捕,解往济南第一监狱,1931年牺牲,时年36岁;郭恒祥,1929年在家乡章丘牺牲,时年35岁;鲁伯俊,1927年在青岛不幸被捕,两天后壮烈牺牲,时年32岁;彭明晶,1927年在武昌法租界秘密召开紧急会议时,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几天后被秘密杀害,时年28岁;李敬铨,1931年在济南被捕,同年与邓恩铭等人在济南纬八路刑场英勇就义,时年27岁;王星五,在北京被捕,判刑8个月,受尽折磨。刑满后仍未释放,又押解至济南反省院,1933年被残酷折磨至死,时年28岁……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置身青岛市革命烈士纪念馆,再度回溯这些用热血、生命与青春捍卫信仰的英魂,即便只有满墙不清晰甚至被翻拍过无数次的老照片和画像,众多来此参观的人们还是忍不住泪眼模糊。他们的革命主义信念无时无刻不警醒着后人,始终迎难而上、砥砺向前。
在革命烈士纪念馆,每年都有众多革命者的后代、亲属来到这里寻找亲人,当年先辈背负革命的理想信念,背井离乡,临行时通常连只言片语都未曾留下,他们硬起心肠要去为实现更大的团圆和解放战斗。不久前,就有一位已是耄耋之年的女儿,来寻找父亲的踪迹,当年以民兵身份投身革命的父亲,再也没有回家,而就在革命烈士纪念馆这座建于2001年的4.8米高的黑色大理石造英名碑上,在其上镌刻的17157位烈士的名录中,她找到了父亲的名字。那一刻,她告诉工作人员,就好像见到父亲就在自己面前,几十年的心愿终于达成。
铭记历史是为了创造历史。今年清明过后,已有超过5万人次来自岛城社会各界的干部群众、驻青部队官兵来到这里,瞻仰祭奠长眠于这片山海的英烈,重温他们曾经披荆斩棘、步履坚定的革命道路,体悟他们英勇不屈、永怀信仰的力量。
传承!革命信仰永生不息
100年前,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疾呼:“人人奋青春之元气,发新中华青春中应发之曙光。”回望百年,筚路蓝缕启山林,先辈之遗志已经实现。驻足今天,千秋伟业展宏图,百年恰是青春风华。
百年征程,今天的青岛已然成为耀眼的现代化滨海城市,屹立东方,熠熠生辉。回望来时路,革命主义精神早已成为这座城市的“红色”基底,浸入到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方方面面,也嵌入在这里留下过足迹的每个人的心底,百年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走进中共青岛党史纪念馆基本陈列展厅,一幅幅单独摆放的宣传海报格外显眼:“全国道德模范”“全省道德模范”“山东好人”……这些还未来得及“上墙”的榜样力量正是这座城市今天模样的“画手”,正是这个时代最耀眼的英雄。
耿秋萍(女),1932年生人,中共党员,退休后投身希望工程事业,拿出自己和老伴退休金捐助贫困学生50多名,28年从未间断。同时,为全市1000多名贫困学生牵线搭桥,寻找到1500余名资助人,累计筹款150余万元。28年,这份“事业”她始终坚守,直至去世。
别立福,1972年生人,中共党员,青岛市公安局黄岛分局刑侦大队一中队主任科员。多年战斗在打击犯罪第一线,2019年1月,在执行任务时,被犯罪嫌疑人刺中多处,抢救无效,壮烈牺牲。
代松涛,45岁,货车司机。2020年春节,在新冠肺炎来势凶猛的危险时刻,他一个月内独身“三进三出”驰援武汉,先后8次将生活物资送达武汉。
刘洪海,1971年生人,中共党员。邻居家起火,他“赶上”了,扑灭大火、阻断险情的同时,自己却摔断了右腿;萍水相逢的外地打工者突发疾病,他“赶上”了,伸手相助的同时,积极筹款2万余元为其渡过难关;除夕夜,小区突发火情,正“赶上”的他,救火回来,年夜饭都没有吃上……
数不清、列不尽。来自青岛市总工会给出的数据显示,自1950年党和国家首次表彰劳动模范以来,青岛市先后涌现出2.5万人次全国、省部、市级劳模,现在世的全国劳模154人、省部级劳模1292人、市级劳模6962人。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他们秉承着先辈的革命精神,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潮中,在自己的岗位上诠释着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
时代在变迁,精神永流传。每年,自上而下,全国各级党委政府以最高规格表彰先进、致敬楷模。在青岛,这座红色之城、文明之城、创造之城、品牌之城,是他们,引领塑造着这座城市的品格;是他们,成就着“品牌之都”的美誉;也是他们,挺起了“青岛制造”的脊梁;更是他们,铸造着这座城市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