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火事件后禁“上楼”,电动车该停哪儿、咋充电
··
近日,成都市某小区电动自行车在电梯内燃爆一事引发关注,起火瞬间的视频令人心悸,五人受伤,5个月大的婴儿烧伤面积达45%,后果可谓惨痛。然而,视频曝光以来,相当一部分车主仍有侥幸心理,要么趁四下无人,偷摸推车上楼,要么将电池卸下放在包里“暗度陈仓”。
从需求侧来看,电动自行车契合百姓出行需求,近年来呈爆发式增长态势。据统计,我国电动自行车年销量超过3000万辆,社会保有量接近3亿辆。从服务侧来看,一旦流入市场,车辆就沦为“三不管”状态,停在哪儿、怎么充电?电池老化谁来检?管理变成一场“拉锯战”。
“进楼入户”“人车同屋”“飞线充电”,问题看似老生常谈,却年年都犯。一起起火灾警示录,就是管不住电动自行车这颗“不定时炸弹”。
应该管、必须管,各方都不能再作壁上观,血的教训理应凝聚社会共识。但是,如果摆在车主面前的实际困难,一直得不到解决,管理仍将陷入僵局。
时下,不少地方都行动起来了。多地借助“黑科技”,通过给电梯加装备,智能监测、阻拦推车上楼。北京消防救援部门则提醒,市民如发现电动车火灾隐患和消防安全违法行为时,可拨打“12345”热线举报。
治标更应治本,想给安全隐患彻底“灭火”,则要疏堵结合。3亿电动自行车保有量的背后,是无数车主遭遇的现实尴尬——广大车主买了车却没地方充电,老旧小区要么缺乏充电设备,要么充电柜因价格偏贵而闲置。小区物业管理良莠不齐,停在楼下又面临电瓶被偷的风险。
既要明确“人车不同屋”“进楼入户”的红线,更要让充电不再为难,提供更安全的停放空间,建设更经济实用的充电设备。给车主提供更多方便,才能让他们不再“以身犯险”,把“隐患”留在家里充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