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师教学生做面膜口红:不务正业还是创新突破?

··

隆重介绍一位“别人家的老师”——

湖南长沙,大学副教授陶开宇老师开设的“生态消费理论与实践”课程,成全校网红选修课。课堂上她不仅教学生制作面膜、口红、唇膏等护肤品,还教学生制作各种时令美食。陶老师说,希望通过这个课程告诉孩子们怎样健康生活,热爱大自然。

清朝人沈复写过一本书,叫《浮生六记》。

你可以把这本书看作写人生、写世界、写感情甚至写宇宙的作品,但作者似乎无意于此,字里行间,无非三件事:

怎么吃,怎么喝,怎么玩。

这样的书,显然不怎么励志,不怎么高大上,所以在特定的“饭圈”之外,也不怎么有名。

如果有中学生读此书,除了对阅读古文有点好处,似乎了无益处,弄不好会被作为闲书。

明朝人高濂也有一本书,叫《遵生八笺》,更闲。

讲了点偏方,却不怎么讲医道;谈了点人生,只提醒你这辈子别忘了去的几个景点;更多的篇幅,在和你探讨如何扎风筝,如何编蝈蝈笼子,如何别把蝈蝈养死……

真不知道是如何在礼教森严的明清幸存下来的。

闲扯到此结束。

湖南的陶老师,倒很有沈复、高濂的风采,显然是个饱满的“生活家”,几乎啥都会:

面膜、口红、唇膏,各种时令美食……

这些东西,多数人只有会用、会吃的份儿。自己做?没门。

问题就显而易见了:

其一,这样的内容,适合在大学课堂上教吗?算不务正业,还是创新突破?

其二,说不定某个手巧的老太太,就会搞这些东西,她是不是也可以上大学讲堂?

先回答第二问:当然,甚至,多多益善。

已经有一部分非遗传承人上过大学讲堂了,但只是特例。即便他们成了特聘教授,学校也不给他们发工资(讲课费当然给点)。

所以追踪到灵魂深处,还是第一个问题:这样的课,有价值吗?适合教吗?

答案见仁见智,反正我赞成。

大学,本就是开放、包容的地方,让更多“有技艺的人”走上讲堂,有助于教育事业的兴旺。

这种“生活课”,和北大韦东奕之类“数学学神”课,并不冲突,而可以交相辉映。

“学神课”着眼于未来,仰望星空;“生活课”立足于当下,让大学生脚踏实地,学会生活。

“生活课”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很多人小学上过手工课,中学上过劳动课,大学上过个人修养课甚至婚恋教育课,但自始至终,都是为了学分(或成绩)而已,无论任课老师还是学生,都不相信这些课能影响甚至改变生活。

这类所谓的“生活课”,说得不好听一点,就是“互相骗骗”,谁都没当真。

所以它们才没用啊。

可你看陶老师的课,它是真的有用!女生能学会自制面膜、口红,这得省多少钱!甚至,男朋友都省了……

上别的课,知识留存率一般只能能达到10%甚至更低;“生活家”的课,至少能达到90%——学生回到宿舍第一件事,就是想着弄点原材料,自己做面膜、口红、青团、元宵……

弄不好,很多学生还会“带徒弟”,教别人怎么做……掌握得就更快了。

喏,看下图,知识留存率比例最高的,就是“把知识教给别人”,90%。

所以,为什么学生们上课效率不高?

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教授拉塞尔·L·阿克夫直言不讳:

在教学过程中,谁是最大的受益者?是学生吗?错,是老师!

为什么有的师范生上大学的时候,成绩很差,成了老师,成绩就大有长进、知识变得无比巩固了呢?

“教”,才是教育中最核心的力量。

网红课效果好,原因在于此;某些课效果差,原因也在于此。

高金国,笔名高了高,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专栏作者,高级编辑,著有《好父母养出好孩子——给家长的35堂教育思考课》《写给孩子的趣味中国历史(12册)》《少年读史记故事·先秦之治》《少年读史记故事·秦汉霸业》《少年读史记故事·列国春秋》《人生是一场修行》《唐朝那层窗户纸》《齐国那些事儿》等图书26册。


特别声明:本文为“海报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个人观点。海报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