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山东 · 菏泽 | 滩区迁建:圆百姓安居梦 铺全面小康路

··

俯瞰东明县沙窝镇2号村台社区 记者 张国庆 孙涛 摄

  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寄托着滩区群众百年的安居梦、致富梦。

  我市滩区迁建工程涉及东明县、鄄城县和牡丹区3个县区、182个自然村14.6万人,共建设28个村台社区、6个外迁社区和127公里临时撤离道路。

  立下愚公志,誓啃硬骨头。菏泽举全市之力加以推进,把黄河滩区居民迁建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和重大民生工程来抓,截至5月底,我市黄河滩区28个村台社区全部分房到户,如期完成滩区迁建任务。

  高高筑起的村台,让群众有了安全感,新社区也带来新希望。与此同时,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我市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增强滩区经济发展后劲,确保滩区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滩区迁建,圆百姓安居梦

  万里黄河,自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奔流而下,一路奔腾,由东明县进入齐鲁大地。

  黄河滩区,是指黄河堤坝与黄河水之间的滩涂部分,是黄河河道的组成部分,既是黄河行洪、滞洪、沉沙的场所,也是滩区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空间。长期以来,黄河滩区受汛期洪水威胁等因素影响,基础设施薄弱,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

  东明县是黄河入鲁第一县,滩区居住群众12万人,脱贫攻坚工作实施之前,近三分之一是贫困人口。

  2017年5月15日,焦园乡8号村台正式开工,东明县在全省率先拉开了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程的序幕。

  聚非常之力,尽担当之责。一个个村台社区从无到有,承载着滩区群众的安居梦想,见证着黄河滩区的历史变迁。滩区群众“三年攒钱、三年垫台、三年建房、三年还账”的苦涩生活成为历史。曾经的村庄挥别过去,破旧的房台成为记忆,半夜三更“被黄河水追着跑”的时代渐行渐远……

  蓝砖灰墙、红门带院,焦园乡2号村台社区,一排排整齐划一的两层小楼格外显眼,幼儿园、小学、超市等坐落其中。几公里外,黄河奔流而过,默默记录着历史变迁。

  从焦园乡2号村台向西,10余分钟的车程就到了焦园乡辛庄村和王夹堤村,黄河滩区的模样便浮现在眼前。这里家家户户房台高筑,每户人家都像是一座“孤岛”,现在,村民已经就近搬迁至建成的焦园乡2号村台社区,开启了新生活。

  “距离黄河主河道比较近,滩区里的房子都建在高高的土岗上。”74岁的李清峰,是王夹堤村原党支部书记,曾多次经历黄河水患。

  根据他的记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几乎年年发大水,房子不是被冲坏就是被泡塌,后来土坯房变成了砖瓦房,也难逃洪涝之苦。小时候每年雨季黄河水都会漫到村里来,有一年村里漫了3次水,麦苗刚露头地里就淤了,村民只能将麦苗用铁耙子扒出来,等到水退了再种,一亩小麦连100斤的产量都没有,吃不饱的村民只能携妻带子四处乞讨。

  早年间洪水频繁,村子里上了年纪的老人都戏称:前半生让黄河水撵着跑,后半生垫土筑台与淤沙“赛跑”。

  村台社区建设以来,李清峰也有了“村民代表”的新身份,每天都要来到村台监工,并及时发现反馈各类问题,手里厚厚一本“问题清单”,就是他几年来的工作日志。“盼了一辈子的新家,自己监工建设,当然更放心。”李清峰说。

  5月底,新房交了钥匙,指挥部负责人、建设单位、村民代表还到村民家中,对照表单,一一验房交接。如有问题及时记录下来,立即进行整改维修,让群众满意。

  先行先试,蹚出一条路子

  日前,东明县沙窝镇马集社区幼儿园内,十几名萌娃在老师的指导下,排练着舞蹈《红星闪闪》,用自己的方式庆祝建党100周年。

  “刚来的时候,很多孩子不适应、闹情绪,老师只能想方设法哄孩子开心,没几天就和孩子打成一片。”幼儿园园长李岩告诉记者,“环境改变人,前些天卫生院来给孩子查体,都夸幼儿园的孩子干净讲卫生,和城里的小孩一样。”

  马集社区居民以前生活在黄河西岸,是东明县唯一一个外迁社区。今年初,社区群众全部搬迁至与县城一路之隔的新社区,住上了楼房。新社区新建21栋11层小高层楼房,配备电梯、地暖和太阳能热水器等设施,社区内幼儿园、服务中心、卫生室等一应俱全。在幼儿园老师的精心筹备下,萌娃用歌声和舞蹈传达着他们的快乐与梦想。

  春节前,马集社区7个自然村的群众在新居喜迎新春,住进新楼房的乡亲们一个个笑得合不拢嘴。腊月廿九,沙窝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邢鹏英和村民一起包饺子、拉家常,眼角不禁湿润起来。

  启动搬迁前,村民对滩区迁建工作不理解、不配合,一些条件好的家庭已经建起2层楼房,动员群众拆迁难度极大,搬迁工作一度陷入僵局。

  2018年5月,邢鹏英到沙窝镇工作的第二天,就来到村里做群众的思想工作。“现在和你们的谈资,当年可是一把辛酸泪。”邢鹏英对记者说,“白天乡镇干部拿着水果,来到村民家中帮忙掰玉米、干农活,只要一提搬迁,村民都不愿意搭理咱。”

  到了晚上,邢鹏英和马集村党支部书记马会文掂着酒菜,到村民家做思想工作。

  “到了村里,很多群众却不让进门,还有人隔着门说起了风凉话,这事成不了。”邢鹏英说,那时急得嘴上起了泡,说话声音都嘶哑了。

  他自己掏钱买礼物,到村民家串门,和村民拉家常、交朋友;村民家有红白事,他也掏钱随份子,给主家“长脸”……没多久,马集村村民接纳了邢鹏英。

  “推进滩区迁建工作,我们用足牛劲,一步一个脚印,决不能在任何一个环节出了差错。”邢鹏英说。为了让群众同意搬迁,镇里提供无微不至的服务,帮着干农活,操着家长里短的心。

  民心是杆秤,基层干部的担当逐渐赢得群众信服。之后,不到两个月时间,村里的房屋全部拆迁完毕。

  今年初,马集社区群众搬迁新居,搬迁方案镇里讨论了半个月,成功的搬迁模式为东明县滩区迁建工作蹚出一条路子,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干出了滩区迁建“沙窝样板”。

  “搬离黄河滩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要为搬进新社区的群众提供更好的条件,让他们的生活更加幸福。”邢鹏英说,土地流转可以把村里的劳动力解放出来,引来服装厂、羊毛衫厂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因地制宜搞好产业发展规划,妥善解决群众搬迁后的生产生活和就业问题,增加群众收入。

  以人为本,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

  沿着刚刚硬化的水泥路走进村台社区,一排排灰白相间、外观统一的楼房整齐有序,不时可见车辆进出。日前,沙窝镇2号村台社区广场上正唱着大戏,北霍寨村党支部书记乔明生在社区跑前跑后,忙着村里的闲杂琐事。

  “你瞎喷吧,这事没影儿。”启动搬迁时,乔明生给大家介绍以后这里要筑村台、建新房,村民总是这样说他。

  “三年后再看……”面对村民的质疑,乔明生总会说这句话。动员着村民搬迁,可村台上并没有乔明生的家,因为他的房子不在搬迁区域内。

  沙窝镇2号村台社区整体风格为鲁西南传统民居建筑风格,公共设施配套齐全,滩区群众入住后,生产生活得到极大改善。

  滩区迁建工作没有任何先例,大家摸索着干,蹚着水干,让滩区群众的安居梦、幸福梦一步步照进现实。

  东明县委副书记张红告诉记者,相对于其他安置形式,村台安置社区分为台体淤筑和台顶社区建设两部分,工程推进极为复杂。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和如期完工,各级责任人员先后攻克了征地拆迁、引黄淤沙、吹沙沉降、物料供应等十大难关。东明县针对24个村台和马集外迁社区,成了25个分指挥部,做到一个村台(社区)、一套班子、一个推进方案,构建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组织体系。同时,县委、县政府与4个涉迁乡镇、4个涉迁乡镇与148个迁建村分别签订责任书,层层传导压力、压实责任,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合力攻坚的工作格局。

  留住乡愁,不搞兵营式建筑。东明县24个村台社区均按照省级美丽村居试点标准进行规划建设,做到“一村一品、一台一韵”,同时强化公共服务配套,留有发展空间。村台社区户型设计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每个村台安置社区提供多种面积户型,每种户型又提供两种设计方案供群众选择,既有平房,也有两层、三层的楼房,尽量满足群众多样化、个性化居住要求。

  搬入新家后,马集社区村民给县委、县政府写了一封感谢信:我们和祖辈父辈都坐过解放军(抢险救灾)的橡皮艇,吃过政府发放的救济粮。为让我们彻底摆脱水患,党委、政府费尽心思让我们搬进了新家。

  拼在一线、干在一线,为早日实现安居梦,我市把滩区迁建指挥部就建在黄河大堤边,工期紧张的时候,工作人员吃住都在指挥部里。

  我市28个村台从南到北100多公里,作为迁建指挥部负责人,市发改委党组成员范同建每周都要把这28个村台巡查一遍。他本身有腰肌劳损,经常累得腰疼,睡觉时不敢仰着,趴着睡才行。

  如今,滩区群众陆续搬迁新居,但后续工作依然繁重,需要做好新社区管理、旧村拆除、土地复垦以及产业发展等工作。

  安居乐业,产业先行谋振兴

  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振兴同步。产业发展是保障滩区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关键。

  鄄城县旧城镇六合社区,2000多户滩区群众搬迁入住新居,周边相继建成的中药材、果品等种植示范基地夯实了滩区的产业基础,社区中心的就业车间则吸引了藤编、发制品、服装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入驻,为众多村民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

  在黄河流经鄄城县的5个乡镇,生长着一种特殊的药材:金银花。时下,董口镇邢屯村山东仙喜药业公司的种植基地,遍地的金银花散发着芳香。基地负责人臧广军介绍,目前基地的金银花处于成长期,按照一斤60元的价格来算,一亩地能收益3000元钱,几年后,地里的金银花长成后,效益能再翻上几番。

  靠近黄河滩区的董口镇,金银花产业逐渐成了支柱产业。目前,董口镇种植金银花面积已达5000多亩,金银花逐渐成为当地群众的“致富花”。

  滩区群众搬迁新居后,东明县积极推进黄河滩区土地流转,加快推进生态高效农业观光示范园、万亩虎杖种植基地、万亩水产养殖基地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通过示范引领、以点带面的方式,努力将黄河滩区打造成现代农业发展的聚集区,让群众生活有保障、发展有基础、致富有门路。

  产业发展是保障滩区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关键,我市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依托滩区自然资源丰富、土地污染少、生态环境优美、历史文化悠久等优势,建设黄河滩区生态和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带,实现安居与富民同步推进、生态与产业同步发展,真正让黄河滩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花果滩、幸福滩。

  从水患频发到岁岁安澜,如今黄河岸边建起新家,滩区群众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责编:梁永琪
审签:刘 进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