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动齐鲁丨中国第一版《共产党宣言》的山东故事:由王尽美参加一大后带回,山东一小村庄人们“接力”守护多年
··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陈洋洋 济南报道
“这里展出的正是红色中华第一书《共产党宣言》。”6月27日上午,“让党旗永远飘扬”——山东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展在山东博物馆开展。正在展出的《共产党宣言》中国第一个中文译本(复制品)格外引人注目。
红色中华第一书《共产党宣言》(复制本)
“1920年8月,陈望道翻译。这本《共产党宣言》由王尽美参加一大后带回山东,是马克思主义在山东早期传播的历史见证。”上午11:30,伴随着讲解员的介绍,中国第一版《共产党宣言》的山东故事徐徐展开。
记者了解到,这本珍贵的小册子,也正是中国农村保存下来的唯一一本《共产党宣言》中国首版中文全译本。历经战火和风雨,在广饶大王镇一个小村子——刘集村中保存下来,目前收藏在东营市历史博物馆中。
这样一本珍贵的册子,是如何在山东的一个小村庄流传下来的呢?
今年76岁的刘集村老人刘洪业给记者讲述了这本珍贵册子的故事。刘洪业老人回忆,他的家乡原本只是鲁北平原一个普通的小村庄。在革命时期,这里却成了远近闻名的堡垒村,被誉为“小莫斯科”。
刘洪业老人从小常听爷爷刘世厚讲过去的故事。他印象最深的是,爷爷在一口柜子里珍藏着一个小木匣子,里边有一本小册子——《共产党宣言》第一版中文全译本。
据他介绍,这本册子由王尽美参加一大后带回山东。1926年,在济南工作的年轻女共产党员刘雨辉回刘集村探亲,将这本《共产党宣言》带回了刘集。在一个静静的夜晚,一盏昏黄的油灯下,刘雨辉把这本精心珍藏着的小册子拿了出来,把它交给了族中的共产党员、当时刘集村党支部书记刘良才。刘雨辉指着封面上的“大胡子”告诉大家:“他叫马格斯(陈望道的中译本首次翻译时的译名,即马克思),德国人,他跟一个叫安格尔斯(即恩格斯)的人一起写了这本书,共产党员都应该学一学他们的书。他们会让我们明白革命的目的和我们今后应该走的道路。”
刘良才像收到了“宝贝”。他惊讶地发现,“大胡子”说的这些话,翻译成朴素的农村语言,不就是“带着人民群众过好日子”的意思吗?刘良才带领党员群众如饥似渴地学,努力吃透书中的理念,转换成大众、朴素的语言,并开办农民夜校讲习班,紧密结合老百姓生活实际讲授、传播。
为了保住这本革命的“火种”,山东这个小村庄里的人们“接力”,用生命守护多年。
刘洪业介绍,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白色恐怖逐渐笼罩了山东,刘集支部被迫转入地下活动,上级决定党的文件和书籍看后一律销毁。刘良才深知《共产党宣言》的宝贵,便把它秘密保留了下来。
“1931年,刘良才调任潍县任县委书记前,把这本书转交给了支部委员刘考文保存。刘考文先是将它藏在粮囤底下,后又封入灶头,再转至房顶脊瓦下。”刘洪业回忆,1932年,随着革命斗争形势的恶化,刘考文预感自己可能被捕,便把该书转交给了忠厚老实的共产党员刘世厚,也就是刘洪业的爷爷。
“不久,刘考文被捕,刘良才牺牲。我爷爷刘世厚把这本书用油纸精心包好,秘密封到了屋山墙的雀眼里。”刘洪业说,这本书从此成为爷爷家的秘密。
抗战时期,日寇三次到刘集村“扫荡”,并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刘集惨案”。刘世厚冒着随时葬身火海的危险,不顾个人安危,从老屋山墙的雀眼内抢出了这本眼看就要被大火吞噬的《共产党宣言》。解放战争时期,刘世厚又将书秘密藏匿并完整保存下来。
“1975年秋天,广饶县文管会到刘集村征集文物时,我爷爷已经84岁了,他将这本珍藏多年的《共产党宣言》捐献给了国家。”刘洪业回忆,后来他才知道,爷爷家珍藏的这本小册子,竟然正是全国仅存的12本《共产党宣言》首译本之一,也是唯一一本在农村党组织中传播、使用,并经历战火的洗礼保存下来的。
这本“消失”了40多年的“大胡子”书,终于又重新出现在世人眼前,并被认定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也成为马克思主义在山东早期传播的历史见证。
“跟着大胡子,一切都是为了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一本小册子指引着早期革命思想落地、生根,并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多年来,这份朴素的为了人民而奋斗的“理想”,在这方土地上薪火相传。而今战争硝烟远去,时代历经沧桑巨变,曾经的故事还在流传。
记者了解到,作为首版《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的保存地,红色品牌成为刘集最为靓丽的名片。如今的广饶县大王镇刘集后村党支部书记刘洪燕说,新中国成立后,当年的刘集村也演变成了刘集前村和刘集后村两个小村子,关于《共产党宣言》的相关资料也就地留在了刘集后村。刘洪燕说,战争的年代虽已远去,但是当年先辈们“为了人民”而奋斗的精神却传承了下来。
这些年来,刘集后村依托红色资源,建起了全国第一个《共产党宣言》主题纪念馆。几乎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团队前来参观、学习,每年吸引游客超过10万人,有一年还超过了20万人。而这方土地上的村民,也过上幸福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