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梁思成、林徽因…和济南有些不得不说的事儿

··

  梁启超是一位旅行家,足迹遍天下。在佛像方面,他所见所闻不计其数,而像灵岩寺千佛殿这组彩塑造型精美、形神兼备的,梁启超还是首次见到。据说,梁启超极少对各地文物古迹加以评比优劣,这次在灵岩寺千佛殿则破例称它为“海内第一名塑”,也的确不过分。细看那一尊尊罗汉像,身躯体态、面部表情以至衣物装饰,无不维妙维肖。这组名塑每一尊都比真人稍大,坐姿高度为101厘米至120厘米。40尊罗汉像各各具有不同的形貌、个性等特点,总体看来,又和殿堂的配置得当,40个彩塑位置相互照应。群塑不只艺术形象细致入微,它的敷彩青、绿、朱、紫,鲜明淡雅,调配也恰到好处。据记载,诸像最近的一次敷彩在清代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120多年以来彩色不变,仔细观看各尊罗汉的皮肤乃至血管、脉胳,都清晰可见,有很强的立体感,非常逼真。

  古往今来,来自各地的游客曾称赞这组艺术珍品为:“灵岩彩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不靠衣着靠传神,形状神态藏灵魂,表像满是传情处,泥像巧妙胜真人”。梁启超把这一切赞美归结成一句话:“海内第一名塑”,此话简直美妙极了,梁启超手书的29字石碑,更为灵岩胜境增色不少。

  梁思成伉俪

  柳埠行

  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也都是旅行家,不过这对伉俪和普通游客的旅行不同,他们的旅游总是和工作结合在一起。梁思成、林徽因二位学者所去的风景名胜所在地,最关注的是古建筑,他们写下的大量游记,实际上就是关于各处古迹的学术笔记。1936年夏季,梁、林伉俪在河南考察完毕来到济南。他们早就向往神通寺一带的四门塔、龙虎塔、九顶塔等胜迹,于是一下火车立刻赶赴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柳埠镇,去瞻仰那些古塔。梁、林伉俪到了现场,发现四门塔被荒草野树掩盖,早巳成为兔狐栖息之所。他们二人便不顾旅途疲劳进行清理、扫除。同时,清除了附近龙虎塔、千佛崖等古迹的杂物,使这处名胜重放光彩。

  梁思成、林徽因夫妇

  龙虎塔

  千佛崖

  然后,梁、林伉俪又不辞辛苦,自济南东行至章丘、临淄、益都、潍县;南下到了长清、泰安、滋阳、济宁、邹县、滕县等地。在这些县市重点调查和测绘了历代古建筑,包括灵岩寺辟支塔、慧崇塔,兴隆寺砖塔,崇教寺铁塔,法兴寺宋塔,龙县寺明塔,以及岱庙等处。

  梁、林伉俪把诸多古建筑考证、实测的科研成果,收入他们的名著《中国建筑史》。书中“第四章第三节南北朝实物”、“第五章第二节隋唐实物”,都附有图片,分别对历城神通寺四门塔,长清灵岩寺慧崇塔作了专题介绍。说:“神通寺塔山东济南朗公谷神通寺单层石塔一座,俗呼四门塔。平面正方形,四面辟门,中立方墩,墩四面各坐一像。塔身单层,平素无饰。……塔无建造年代,唯造像有东魏武定二年(公元544年)年号,揆之形制,或属此时。”“灵岩寺慧崇塔(第二十九图)……山东长清灵岩寺慧崇塔,建于贞观中(公元638年前后)。塔全部石造平面正方形。正面辟方门,外饰以圆券,券面刻作火焰或宝珠形,侧面亦作门形,但作假门扇,其上安门钉。”辟支塔则被载入梁思成名篇《漫谈佛塔》:“在黄河、淮河流域,佛塔一般没有模仿木结构的雕饰,如……山东长清灵岩寺辟支塔,虽然用斗拱承托塔檐,也用斗拱承托平座,但总的说来,模仿木结构的部分仅此而已。”

  四门塔

  梁思成、林徽因

  测绘神通寺墓塔

  从上述专著、专文对山东这三座名塔的详细论述,可以看出作者对山东古建筑的深刻了解和重视。据《中国建筑史》由梁思成署名所写的前言介绍,有关四门塔,慧崇塔和其他古建筑的资料,曾用来“为清华大学建筑系的教师、研究生和北京市内中央及市级若干建筑设计部门的工作同志们讲《中国建筑史》。”这里真是包含着梁思成对山东古代建筑的厚爱。

  1936年6月,梁思成、林徽因测绘神通寺墓塔

  解放后,梁思成、林徽因二位学者关心的山东诸多古塔,得到妥善的保护和维修。尤其是四门塔修葺时发现石刻“大业七年造”,一下子把原来公认的塔史认定为公元611年的隋代。也就是说,这填补了梁、林伉俪当年深感遗憾的“塔无建造年代”的历史空白,从而可以把四门塔定为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塔。另外,当年梁、林伉俪担心难以保存的九顶塔,当地文物部门也修旧如新,恢复原貌。梁思成得知这些好消息后,曾撰文称赞济南市人民政府的各项善举。梁思永通过对城子崖的考古发掘工作和济南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位学者英年早逝,年龄未过50岁,但他的学术成就丰硕,包括对山东文化遗址的大量考古工作。梁思永于1930年26岁入中央研究院考古组工作,先后在1930年、1931年、1936年驾临齐鲁大地,开展考古发掘工作。其间,他在章丘龙山镇东北,主持和参加的考古发掘城子崖遗址,是中外闻名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并根据当地的镇名称为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城子崖遗址考古发掘

  梁思永发掘

  城子崖遗址

  1930年、1931年,梁思永满怀热情,不辞辛苦地活跃在城子崖遗址工作面,带领全体工作人员开凿探沟95条,揭露面积15600平方米,出土了大批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古文物。考古界认为,这是继仰韶文化之后,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又一重大发现。在当时的考古发掘工作中,梁思永和同事们首次发现,以磨光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新石器文化遗存。这些出土文物在整个堆积的下层,它的上层为周、汉时期的遗存。其中,有一处东周、西周的城址,东西390米,南北450米,墙基宽8米,可能是占谭国都城遗址。

  1934年,梁思永负责主编出版《城子崖》,这是我国考古学史上第一部科学的田野考古报告集。梁思永在章丘考古发掘告捷,创造的事业堪称之最的还有:龙山文化的命名和年代序列的判定,是我国考古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收获;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是由中国学者自行发现和发掘的第一处原始社会遗址。

  城子崖遗址

  饶有意义的是,1936年夏,梁思永又在日照市西北的两城镇西北岭一带,主持发掘了瓦屋村、大孤堆的龙山文化遗址,对龙山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由于两城镇龙山文化遗址和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各有各的明显特征,被梁思永等学者分别称作“两城镇类型”、“城子崖类型”,也叫“鲁东类型”、“鲁西类型”。梁思永对二“城”二“鲁”两大类型龙山文化遗址的发掘贡献,也就成为考古学界的美谈。

  因此,“龙山”原来章丘这个微不足道的小镇名字,顿时蜚声中外。1939年,梁思永在第二次太平洋学术会议上,发表了他的重要论文《龙山文化——中国文明的史前期之一》,文中汇报了在章丘等地考古发掘全部工作的心得,不但对龙山文化作了综合性的论述,而且对不同区域类型的龙山文化提出预见,从而受到各国同行的高度赞扬。

  诸多史实说明,梁启超、梁思成、林徽因、梁思永这一家的两代人,都是恩及济南文物古迹的好学者。

  (明府城)

责编:巩小龙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